平台用底盘差异决定定价?我也是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点。其实把车架子比作房子的基础,这个基础决定了后续能装多少豪华元素。日产用全新平台,意味着它在研发成本上明显高一些。你研发这个事儿,不光是技术人员敲敲敲代码或组装,更多的是设计、测试、液压系统、碰撞试验那堆流程累积的成本。日产当然愿意在底盘上多花点钱,因为它想保证车的稳定性、安全性,也就带来高价。
但启辰用的老款底盘,是和十年前的骐达差不多的架构了,成本低,技术成熟。你说,消费者买车,除了外观,最在意的其实还是开起来是不是顺手?底盘差异肯定影响操控和舒适度。咱们现场看,启辰这车的操控还不错,挺稳的。你其实要理解,这就像买房,楼层不同,位置不同,价格自然差别。平台是位置和户型。
然后讲配置。启辰D60的大内饰,用的塑料硬的,有不少地方是那种箱子拼装感觉,车内噪音高速路上能明显听到风噪,就像我朋友开车说:能不能别那么吵,我还想聆听一下音乐。这也是除了价格差外,配置差异的直接反映。启辰为了控制成本,没有加车道保持的智能辅助,但轩逸早就把这些当标准配备了。加上厚实的隔音棉,行车时静一点也不难。你知道,我其实更喜欢静谧环境,就是开车休息的前提嘛。
讲到保值,差距就明显了。这个和品牌影响力、市场认知度有关。轩逸三年后还能卖到七万左右的二手价,而启辰,最多五万。这还价钱没多大变化,但价值差距大了。很多消费者可能在等车的时候觉得啊,两万块差距,其实你回来看看,三年后这差价相当于你多付的油钱和保险。
也得提点我自己之前的想法,有点偏颇。之前我想着,平台差异是主因,但弄明白后,看到配置和保值率同样起了作用——这些其实也是品牌和市场推广的战场。平台差异决定起点,配置决定体验,保值率反映未来价值。所以,那个一直没人告诉我的小细节——厂家的战略布局——也在里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除了平台和配置,我觉得还得考虑消费者心理。即使配置一样,品牌认知不同,车主对自己买了个啥也会不同。轩逸这个价格,买的除了车子外,还有外界的心安。而启辰,造个性价比还不错的车,给预算有限或刚入门的年轻人。其实我猜这可能是另一重差异:他们面向的用户群不同。
说到用户,大哥那台车其实也让我刮目相看。那车是纯电的,跟油车完全不同的赛道。你知道,电车用的是不同的电池、不同的底盘布局,成本结构不一样。虽然我没细想过,但也许,电动车的价格跟油车的定价逻辑就不同。电池成本高,技术门槛也高,可能使得同级别电车比燃油车贵,但在买家心中,可能就折价空间更大。你还记得我之前说的吗?新能源车的保值率真的不一样。这也是市场在逐步适应的过程。
按我目前的心算,百公里成本,大概油车在0.5块左右(8块一升,油耗8L/百KM),电车可能在0.3块,但电池寿命和未来换电价格,谁知道呢?这都还得时间验证。
对了,造车工厂的人也说过一句:启辰的质量没得说,虽然品牌名气不够,但这车用料扎实,做工细致。我想,大哥那台电车,硬件和底盘都很靠谱,只是价值观不同。这两者,是在不同赛道跑的车。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觉得,这个差价背后,不只是配置差和平台差。还有很多细微差别,只是普通消费者很难一一看懂,但知道这些,理解到底哪些硬是影响价格的,心里会清楚点。
想问你一句:你觉得像启辰这样用老平台的车会不会越来越没市场?还是说,只要价格够实在,就还会有人买?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