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MONA M03用了14个月,20万台整车下线了。这个数字一蹲,确实挺惊人的。记得我刚拿到那台M03车模,沉甸甸的,手感出乎意料的扎实。车模线条还原度挺高,细节都做得让人有点挑不出毛病。小鹏发这玩意,应该也是一种庆功宴式的自我展示,毕竟14个月内交付20万台,背后肯定有不少故事。
我自己的M03开得很顺手。上周去修理厂碰见老王,是我老朋友也懂点车维修,跟他说小鹏这产量和速度,他惊讶得嘴巴都快合不上:这车按传统厂一两年20万台还真费劲。这背后离不开供应链的功劳。毕竟零部件像拼乐高,缺一块都玩不下去。小鹏这速度,能保持供应链流畅,叫人佩服。说白了,供应链不稳定厂家产量肯定拉跨,比如半导体短缺那波,不少车企都头疼。
我看到网上有评论说M03普遍续航不够乐观,这点我是有点不同观点。是的,电池容量里程标的不一定是实操数字,但市区通勤用完全够了。再说,续航焦虑也没那么横,和多数同价位电车其实没啥大差别。拿我朋友的蔚来EC6来说,续航标称长了点,实操也不过30%缩水,M03差不多在这水平。只是续航边界不是越大越好,某些时候反而成了负担——重量增加、成本涨。也许小鹏的这个平衡点挺聪明(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录了14个月内20万台产出的数据细节:差不多均摊下来,月产能控制在1.4万台左右。对比传统燃油车还算厚道,尤其是疫情和芯片限制背景下,这种节奏算是稳健。其实厂家的产能规划是个复杂活,得兼顾供应链波动、销售渠道审批,也得有缓冲应对突发。小鹏最近做得相当及时,算是拿捏住了节奏。
对了,聊点研发。很多人把小鹏技术当黑科技神话,我倒觉得它像做菜——原料是芯片和设计,研发流程就是不停试菜,哪怕失败了也要快速调整。就拿M03的中控屏为例,开发初期他们试过三个版本,材料、触感、反应速度每次都折腾根本停不下来。研发同事跟我说,这过程类似油盐酱醋都得调对味儿,供应商变广州那批触控面板后,问题少多了。技术背后真是煎熬多,外界看不见罢了。
顺便提条没细想过的猜测,M03车模这么沉,我估计是用了真材实料的金属合金底座,不像市面上一般塑料壳的那样轻飘飘。虽然没官方说明,但从手感和温度传递判断,这成本估计不低,是故意提升质感的套路。小鹏这手段感觉在说:看我,不只是卖车,还卖工艺。
说到销售,我前几天跟4S店销售小李聊天,他说M03客户群体挺固定,主要是年轻用户和第一次买纯电车的家庭。他们购车考虑挺实际,不会盲目冲配置,更多看续航和智能辅助。这点倒反映出市场的成熟度,大家越来越理智买车了,也愿意给小鹏交这份智商税。
不过吧,说到保值率,这东西真不好算。按我这粗略心算,20万出厂价格,二手市场保值30%—40%浮动差距都挺大。市场情绪、口碑、技术迭代都影响着保值率,M03未来表现咋样,得看小鹏后续服务和产品稳定性。
突然想到一件小插曲,前几天朋友看到我车模,还问:这么小的车型,玩个车模你不嫌麻烦?我还挺自嘲:不就是玩具嘛,谁让这车开着还挺顺手呢。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实际这里面藏着我对车的那份情感——用脚感受不到,但用手摸得到。
读者们,你们怎么看这快速量产和真实用户反馈之间的矛盾?小鹏的招数,是真的靠硬实力,还是市场炒作多一些?未来其他品牌跟上来,M03这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