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多样,市场表现稳定

我在江淮汽车的工厂门口,看见一只野猫——它正好奇地踱步,绕着一辆刚下线的尊界S800打转。

往常这里只有工人和机器的低声轰鸣,今天却多了点悬疑。

野猫是流浪的,但它很懂得察言观色,哪里有温暖、哪里有食物,它一清二楚。

这让我想起那些中国传统车企。

江淮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多样,市场表现稳定-有驾

一边是新能源的火热赛道,一边是商用车的老底子,谁都想在时代的寒风里找点温暖,谁都不想成了“流浪汉”。

如果你是江淮汽车的决策者,站在这道分岔口,会怎么选?

孤注一掷像新势力一样all-in新能源,把老基盘丢一边?

还是抱着商用车和皮卡不撒手,等风头过去再动?

这道选择题摆在中国每一家老车企面前。

有人大胆,有人保守,有人装作不在意。

但市场不会陪你演戏,数据是最冷静的证据,变化就是你无法绕开的现实。

江淮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多样,市场表现稳定-有驾

回到江淮汽车。

这家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老国企”,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行业巨变。

它的转型方式,既不像理想、小鹏那样“只拼新潮”,也不是死守自己的老地盘。

江淮选择了“双轨战略”——一边高举高打,推出尊界品牌,硬怼高端新能源市场;另一边稳扎稳打,死守皮卡和商用车,继续服务那些不关心“智能化”的客户。

看起来有点像那只野猫,不管未来怎么变,至少脚下要有块能落脚的地方。

说到这尊界品牌,那是个有意思的案子。

江淮先是和蔚来合作,后来又和华为牵手。

江淮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多样,市场表现稳定-有驾

你很难说到底是被动还是主动,但结果很明显——尊界S800上市19天就收了5000个订单,4个月大定突破15000台。

这个数字,在中国新能源高端车圈里,已经足够让人侧目。

有人说,这就是“押对了宝”,但我更愿意看成一种老练的自救——在高端新能源汽车这场游戏里,江淮不做孤胆英雄,而是选了联盟作战。

当然,故事不能只看精彩的片段。

江淮的底子其实并不薄弱。

皮卡悍途今年前九个月卖了4.5万台,行业第二;高端轻卡帅铃同比增长23.1%;纯电卡车板块更是同比暴涨了314.5%。

你可以说这些是“守旧”,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抗周期风险的有效策略。

江淮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多样,市场表现稳定-有驾

毕竟,新能源风口吹得再猛,终归是要靠底层现金流活命的。

谁都不想赌一把,把自己变成下一个“乐视汽车”。

再看江淮的研发投入。

今年1-9月,研发领域投入超30亿元,同比增长超30%。

专利申请537件,其中不乏车路云协同、车道级定位、自动驾驶场景生成等真正的行业高精尖。

电池PACK效率提升、电动化与智能化双向发力,甚至在燃油发动机领域也没放弃——DHE155平台热效率46.4%,放在全球都能吹一波。

这种“撒网捞鱼”式的研发,不是没头脑的烧钱,而是典型的“老国企式安全思路”:新业务要有,旧业务也不能垮。

江淮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多样,市场表现稳定-有驾

这里有个“黑色幽默”:你以为国企就只能慢吞吞地等着市场鞭打?

其实人家一边跟华为玩数字孪生,一边还在海外130多个国家做生意。

燃油SUV、皮卡、VAN,走量的产品全在国外成主流。

说是“老而不死”,其实是“老而不僵”。

有时候,走出去比蹲在家里等风口还实在点。

你要问这算不算“复制粘贴”式的成功,那就得想想:是不是所有老车企都有这个底子?

但江淮的故事远没到结局。

江淮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多样,市场表现稳定-有驾

DEFINE高端平台的超级轿跑DEFINE-S与SUV DEFINE-X已经亮相,尊界第二款MPV也在路上。

表面看是产品线丰富,实则是技术与经验的反哺。

这里的专业词是“规模协同效应”,通俗点说就是:把高端造车的技术下放给其它品牌,一锅端起来,比单打独斗更有效率。

在转型这件事上,很多车企都喜欢玩极端:要么一头扎进新能源,赌个未来;要么死守传统业务,等风向回转。

但江淮汽车的操作很像一位刑警,既要深挖案底,也要盯着新线索。

稳守和突破,激进与保守,其实都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在转型的洪流里活下来,并且活得有点质量。

江淮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多样,市场表现稳定-有驾

“休克疗法”一时爽,长期看大概率变成“自杀疗法”。

老车企的命,不值这个价。

聊到这里,不得不承认一点:江淮的双轨策略是可以复制的,但有个前提——你得有体系自信,得有能落地的研发能力和现金流。

否则,学了皮毛,没了底气,最后只会沦为“新瓶装旧酒”,甚至酒都灌不满。

中国车企转型,最怕的就是把自己逼到绝境,然后期待一个“英雄救赎”。

现实往往是,英雄迟到,救赎不来,企业先倒下。

身为一个旁观者,我当然不会做道德上的“好人判决”。

江淮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多样,市场表现稳定-有驾

江淮汽车的路子不是完美无缺,但至少它没赌命,也没装死。

要说职业弊端吧,我见多了企业在风口上的兴衰,知道有些成功只是活得久一点而已。

转型,也许就是那个猫在工厂门口踱步的动作——小心翼翼,不慌不忙,毕竟风一吹,谁都可能被赶走。

写到最后,我不禁想问:中国车企这样“两条腿走路”的转型方式,能否真的让行业走出跟随,迈向领跑?

还是说,未来的新势力和老车企之间,永远都是猫抓老鼠的游戏——你追我赶,谁也未必能彻底干倒谁?

如果你是行业里的决策者,会怎么安排自己的“安全垫”?

又会把赌注押在转型的哪个节点?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在这个周期里,谁能在猫与工厂之间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既不做流浪猫,也不做守旧的机器。

剩下的路,谁走谁知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