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得说,燃油车依旧不是古董。8月的销量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总共卖出了超过200万辆车(这个数字估算,样本少,体感的话应该差不多吧)。你能想象吗?在电动车像疯了一样占领视野的情况下,燃油车还能持续火着,说明点啥了吗?市场的韧性,比很多人想象中强多了。
我手里拿着一份销售人员的月度总结,跟我普通聊天时他还问:唉,燃油车是不是快成边角料了?我笑笑找个借口回:还早呢,燃油车的供应链就像一锅炖煮了一辈子的汤,改不掉的。除了技术成熟、维修方便这些老生常谈的理由,最大的还是价格。你知道吗?我估算过,普通家庭用的燃油车,百公里油耗大约在6-8升,目前在7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也就是说每公里油费大概4-6毛。心算一下,日常上下班一月开个2000公里,油钱就得1200元左右。感觉还算可以接受,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上下班堵车时间长,用个油车心里还底气十足。
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燃油车的自动驾驶辅助似乎没电动车那种智能升级快。我曾经对比过,燃油车的安全辅助更多是熟人帮扶,像天冷时的暖被窝。而电动车配的那一堆未来感科技,难免让人觉得更科技范儿些。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燃油车在这方面还能坚持?可能是因为底盘技术更成熟,供应链体系庞大,变革都得慢慢来。技术创新的速度,不像手机那样秒变脸。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在销量榜单前五里,除了轩逸、朗逸,还有大众的家族兵团。你知道吗?这些车型的设计换代周期其实超出我们预期,可能是因为他们那一套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能在竞争激烈的时候稳定供货。就像我开玩笑说的——某个朋友的小店,货源稳、供应链打好了,客户自然愿意淘宝久一点。
市场的变数太多。你可能会问:国产车逆袭是不是早就注定?我觉得,还得再看一看。国产SUV的爆发让我有点惊讶,比如吉利博越L,销量直接冲到2.4万辆,赢了合资的途径。这不免让我想,国产品牌是不是也开始变聪明了?在研发上,也许就是那种走一步看三步的策略。你觉得他们的技术到底有没有追上合资的?那可能还得时间验证。
哎,说到这我得收回来点,不要太过大话。国产品牌的逆袭没那么容易完全依靠价格优势。实际上,他们在用各种细节偷师。比如变速箱调校、底盘调校,甚至车内的隔音(这段先按下不表),都不像以前那样拼价格拼命,反倒变得更细腻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国产车不再是一味追求大块头——变得像个精致工厂。
我其实挺郁闷的:传统的燃油车还能持续火多长?是不是像我刚才说的,老兵难死,只是渐凋零这样的说法太大,但实际上也不是胡扯。市场还在稳步增长,至少在价格区间上,5-10万的小车依然抢手,20-25万档的中高端也坚挺。甚至有人说,燃油车的黄金时代还没真正结束。你感觉呢?未来几年,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掏钱买燃油车,究竟是刚性需求在支撑他们,还是还在惯的惯?
其实我心里还存有一点猜测——也许消费者对新能源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有个朋友买的RAV4荣放,他说:买燃油车怕未来二手贬值,还是稳妥点。是不是其实大家都还在等最后一波优惠?像奥迪A6L,终端优惠超8万,算算感觉还是个捡漏的好机会。这段时间市场的价格波动太大,你知道的,谁能稳赚不赔呢?
我还曾经遇到个修理工,闲聊说:今年油品好像更纯,发动机也更顺了。这倒让我觉得,技术变化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隐形。每天听他们讲车子维护,才意识到供应链、零件技术的每一点革新都像是在暗中拉长老兵的命。
说了这么多,我真在想:你会怎么考虑换车?是说,燃油车到底还能陪多久?还是我天生就是传统派?哪怕我知道新能源未来肯定占优势,可到头来,手里握着一辆油车,还真有点踏实。
突然觉得,市场就像那天我开车,走错路了几十公里,但转弯遇到个熟人买了新车,心里反而安稳。能否理解那点微小信赖,才是燃油车还能坚持的理由吗?
你愿意为这样慢慢变革的市场,等个几年,还是觉得还没到大刀阔斧的时刻?这细节其实才最触动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