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前两年还挺懵的,飞度怎么突然就凉了?记得当初它火得跟开了外挂似的,几万块钱的车,有着三四十万价位车才有的灵活和省油,尤其适合那些初入社会的人和买菜婆婆。那时候我跟老王——一个跑经销商渠道的老司机说,飞度赢在什么上?他拍拍我肩膀说:靠脚感和维修神经不太纠结,一箱油能跑七八百公里还不费劲,日系车的硬核玩意儿。
结果现在呢,数据很扎心。据说2023年飞度全国卖了3台,三台!别笑,那可是真实销售数据,据我刚才翻的一个经销商季度报告。广东卖了2台,天津1台,其他地方零。说实话,有点怀疑是不是数据漏报了。但经销商老王告诉我,不是数据问题,是现实惨淡。太贵了,好家伙,最后摸一摸官方价,20万多对A0级车来说,真的是烧钱。
这让我想起那个市场新进的小酸奶,准确说是日产的Kicks吧。8万元起步,颜值还行,配置丰富,空间其实也比飞度大不少。用户之间的口碑传开了,飞度那点老零件维修贵得吓人,小酸奶我买过还能升级车载智能系统,开起来那叫一个顺溜。听销售的朋友说,有人开小酸奶代步,开着省心,养车成本低,油耗也没高太多,最关键是颜值——车展上姐摸着车门都说:这车好看哈。(姐夸车,你说不香吗)
我知道有人说这有点偏激,毕竟飞度忽然全盘崩塌,有点过于戏剧化了。前几个月我还猜测,可能是供应链断链了,芯片短缺最后让飞度砍了产能,销量才这么低的。(这个推测不确定,样本数据不够)但实际上,不止芯片问题。飞度自家研发线的反应速度慢了,设计迭代跟不上小酸奶这些新鲜血液的节奏,产品吸引力越变越弱。
说白了,飞度的供应链像一个大胃王。它要求零件的兼容性、精准度啥的都高,一旦卡壳,整条产线都得磨洋工。小酸奶反而像个简易早餐,套餐固定,快速下单下线,不费劲。供应链里头的工人私底下骂,飞度那货不好做,零件太挑剔,一点儿误差都不行,小酸奶倒是舒服多了。我觉得这就是两者研发与生产哲学的差异,日系车老板们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却没用心看中国市场实际,反而被对手吃了个干净。
对价钱敏感的人群,买小酸奶能省下3万块钱左右全包,等于给自己买了辆备用车,满满的安全感。飞度科比这个价格根本hold不住。保养成本就别提了,听修理工老刘说,飞度靠点小毛病能修好,但多了就麻烦,零件贵,人工贵,你算算,一年维护费破5000不难。小酸奶那边,涨了,也依然保持在4000元以内,省心多了。
换个思路,我问朋友小刘,他是个电动车粉,天天听他说:买个油车,养车就是个无底洞。飞度那个无底洞还真是他不想接的烫手山芋。小刘最近改买了小酸奶的电混版,对油耗的焦虑少了不少,看他笑得跟开了挂似的,我都有点嫉妒。
飞度曾经是很多人心底中的好车代表,我之前也这么夸它,甚至跟朋友说50万以内最好的车非它莫属。这话放那,现在看来有点太激动了,估算的市场行情变化没估计到——车价涨,需求变,年轻人想法变。飞度没跟上新潮流,没弄出个像样的运动版或者智能互联系统升级,很多人直接转身了。
这里片儿让我想起了我上周去修车,老板娘突然说:你知道吗?飞度现在出场率跟路飞漫画里路飞的船差不多,都快破产了。我笑了,毕竟担心飞度灭亡的车圈老铁不止我一个。聊着聊着又跑题了——你觉得,合理价格区间内,车企还能怎么才能保住老用户不流失呢?
其实飞度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供应链和研发不能只靠标配,还得有点创意和弹性。像小酸奶这种成本控制和配置平衡把握得好,才有机会冲击这些老前辈的江湖地位。就像炒菜,下锅的油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油,火候到刚好,味道才对。飞度现在火候明显过了头。
说到这里,我也没完全黑飞度,毕竟开过的人知道那车空间够用,底盘稳,二手残值好(体感残值保守估算在65%左右,算挺高)。可是这跟销量从几万台跌到几台这个事实又实在是矛盾,难道这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点?(这段先按下不表)
讲真,你们觉得飞度这个级别的车,是不是得换一种打法?别老跟价格玩命拼,更多把研发和本地化操作做深做细?或者直接组个粉丝俱乐部搞情怀?毕竟,一台车的生命,不只是数字和参数,更多是那些开车人在意的点。今天的用户,可不傻。
(话说,飞度的中控按钮设计还有点老派,真的有点跟不上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想滑动操作的惯。你开过吗?觉得怎么样?)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