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韩国车在中国市场困局:现代起亚为何难敌德日品牌
说起来,身边真没几个朋友还开着现代或者起亚。想当年小区里最早的索纳塔和K5,白色、银色居多,一到晚上停车场一排全是韩系家轿,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车样子洋气、油耗也不高。那会儿,北京现代新工厂刚落成,小舅子买了辆伊兰特,天天跟我念叨座椅加热“冬天贼舒服”,可惜那玩意儿他用了一次就再没开过,说怕烧坏电路。
可谁能想到,这十来年过去了,现在要找个韩系新车主都费劲。去年听邻居老刘吐槽,他原本琢磨换辆SUV,看中起亚的新款智跑,结果销售支支吾吾,说库存紧张,还得等调货。“你说这像话吗?以前可是排队提车!”老刘摇头,“现在买的人少,经销商都缩减门店。”
其实韩国人自己心里也堵得慌——全球销量第三的大集团,在中国却一年只卖出35万辆,还不到丰田大众零头。我有个做汽车配件的小哥告诉我,今年上半年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的订单越来越少,好几家合作多年的维修点干脆转投国产新能源去了。他还感慨:“以前给伊兰特换空调滤芯一天能接仨,现在半个月见不着一台。”
不少人把矛头指向2017年的萨德事件。那阵子微信群里疯传“别买韩货”,搞得身边好几个亲戚退订了已交定金的途胜。当时经销商急眼了,有师傅悄悄说库存压爆库房,新车贴膜后直接蒙灰,一批批降价清仓。“咱们不是没经历过日本品牌风波,但你看丰田、本田,很快又爬起来。”隔壁修理厂老板常挂嘴边,“韩国牌子的根基浅呗。”
但真要细抠原因,也不能全赖外部因素。这两年国产新能源崛起太猛,比亚迪、吉利这些名字已经成了年轻人口中的首选。我表弟今年刚毕业就入手了一台混动小轿车,他直言:“同价位比配置,人家自动驾驶辅助都有,手机远程控制啥都有,你让韩系怎么拼?”前阵子群友自测EV6续航,说冬天掉电厉害,高速上连无线CarPlay信号都偶尔断。
还有些冷门细节,比如很多老款现代音响系统带六碟CD机,当初被吹成高级货,可现在没人用光盘,都嫌鸡肋;有位技师讲过一次索纳塔九大灯进水返修案例,“防水胶条省料啊,不如同级别合资扎实”。这种小毛病积攒下来,就容易被消费者记住。
更何况,本土品牌不仅技术追上来了,在宣传上下血本。有回在地铁站看到长安展台拉横幅送咖啡券,而旁边冷清角落摆着一辆进口捷尼赛思,无人问津。有意思的是,这牌子的高端定位在国内完全立不住脚,我一个喜欢折腾二手豪华的小伙伴试驾后吐槽:“动力够用,就是内饰塑料感重,不值那个价钱。”
德国大众、日本丰田这些牌子为啥稳?销售顺嘴一提,大众“双平台”策略,一个南方一个北方工厂,各自服务不同区域市场,再加奥迪斯柯达撑腰。本地化做得溜,每次出新款总有专属配置,比如适应北方严寒的发动机预热包,还有那些便宜量大的维修件,用起来省心不用愁缺货。而且听老司机讲,大众变速箱问题虽多,但配件便宜修起来方便——不像某些进口车型,一旦坏点啥只能等国外发货。
反观韩系,自从份额跌破1%,连上海国际大展都集体缺席。今年春天去看展,只剩几张宣传海报孤零零贴墙角。据说他们打算靠出口撑业绩,把国内工厂当作海外供给基地。我问熟悉的销售,他无奈摊手:“我们现在主推东南亚游客户,要不是政策补贴早撤柜了。”
其实还有一点容易忽略,就是售后网络萎缩带来的麻烦。一位西安群友抱怨自己K3左前轮轴承异响,到处找不到原装配件,只能淘宝淘副厂凑合。他笑称以后还是考虑国产吧,“保养便宜关键随叫随到”。
倒是最近新闻圈流传,比亚迪逆势进入韩国市场,本地媒体还担忧影响自家龙头份额。不过据业内师傅分析,中国电动车虽然出口量涨,但在韩国普及速度慢,加之消费者对陌生品牌天然戒备,所以短期内很难撼动格局。
走到今天这个节点,其实谁也不好下结论是不是彻底凉透。但生活里的变化最真实:十年前楼下停满索八K5,如今基本见不到新挂牌;维修店技师开始劝客人转投自主新能源;朋友圈晒出的试驾体验越来越少提及韩系……时间久了,也许只有二手平台还能偶尔刷出来那些旧标志,让人回忆曾经流行过的一段岁月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