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都交了,才告诉我花4万多选的碳纤维风道其实不通气?”
“宣传说能增加下压力,现在说就是减1.3公斤重量?”
最近,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炸锅了。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碳纤维前盖的风道到底“通不通”?
原本,这个配置可是小米SU7 Ultra宣传中的亮点之一。
发布会上,PPT、宣传片、讲解人一口一个“赛道基因”、“空气动力学设计”、“碳纤维风道带来额外下压力”……一通猛夸。
结果车主提车后,有人动手一扒:
这风道,居然是“封死”的。压根就不通!
小米承认“风道不通”,宣传有误
5月8日,小米终于“正面回应”了此事。简单说就是:
“我们宣传有误,碳纤维前盖的风道不通,仅起减重作用,不能增加空气下压力。”
说白了,雷军口中的“能增强车辆性能的风道设计”,其实只是个造型上的坑。
更让人火大的是,这个选配价格可是4.2万元!
结果就为了减掉1.3公斤的重量?还不如少吃两顿烧烤!
车主炸锅:“宣传图文并茂,结果是空气承诺?”
本来,车主们选装这套前盖,多数是冲着宣传里的这段话去的:
“碳纤维前盖自带空气风道,优化气流分布,提升高速行驶稳定性和下压力。”
但这段话,在小米的回应中已经“悄悄消失”。甚至之前宣传图中,还清晰标明了风道的通气方向。
车主质问:
“宣传时候画大饼,卖出去之后装傻,这是典型的虚假宣传!”
而且这不是首次。回头看,小米SU7在发布之初就被质疑过多个“PPT技术”:
标称续航严重缩水;
前后座椅调节异响;
中控车机体验崩盘;
高阶智驾迟迟不OTA……
再加上这次“风道门”,大家不禁怀疑:
“小米造车到底是真科技,还是只会造概念?”
补偿方案更是火上浇油
在风道被扒出来之后,小米官方确实做出了一些“补救措施”。
未交付订单可修改配置,取消该前盖选配;
已交付车辆,提供2万积分补偿。
但别被这“2万积分”吓到,它的实际价值折合人民币约2000元左右。
问题来了:
你让我花4.2万买一个不能用的“风道壳子”,现在告诉我用2000元打发?
而且我还得在你自家商城消费这2000元,不能提现。
车主炸锅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买的是赛车风道,不是超市购物卡!”
“这和街边扫码领鸡蛋的套路有区别吗?”
小米的危机:不是钱,是“信任塌方”
其实,从成本角度讲,2000块补偿确实已经不少。
但这次事件不是“钱的问题”,是“信任的塌方”。
消费者不是傻子。
谁不知道4.2万买的碳纤维盖板成本不过一小部分?谁会真相信1.3kg的减重就值四万多块?
大家愿意买,是信品牌、信雷军、信小米“造梦能力”。
但现在,这场梦被揭穿了。不是被友商踢破,是你自己亲口承认的。
而且承认的方式还如此“官方、冷漠、不痛不痒”。
这让多少真心支持小米首款车的用户感到寒心?
小米“工程思维”的短板,再次暴露
雷军是个典型的产品经理,极擅长用“性价比”、“产品讲故事”来吸引用户。
这在手机时代是制胜法宝。
但在汽车这个复杂、高门槛、强工程的行业,讲故事不能替代工程实现。
这一次的“风道乌龙”,就是个教科书式的“产品幻觉”事故:
明明是个装饰结构,偏要包装成“高性能空气力学部件”;
明明风道不通,还敢拍视频、做宣传、画流体线条PPT;
等到被拆穿,第一反应不是致歉,而是推锅、打补丁;
这不是造车,这是造幻觉。
车主集体维权,小米面临“第一起信任危机”
据我们观察,目前已有多个小米SU7 Ultra车主在社交平台发布维权内容。
他们的核心诉求并不高:
承认宣传误导;
提供真实、等价的补偿选项;
提升后续新车配件透明度;
还有车主放话:
“我是支持雷军才下订的首批车主,现在感觉被‘做局’了。”
更有法律界人士指出:
“若官方宣传中存在与事实不符的技术描述,可能涉嫌《广告法》中的虚假宣传行为。”
小米造车的下一步,不是“堆料”,而是“补信任”
SU7刚发布那会,雷军确实靠着“情绪价值”赢下了不少尊重:
对标保时捷 Taycan 和特斯拉 Model S;
各种配置、体验讲得头头是道;
发布会3小时,“不看PPT看诚意”成为金句;
可这份“诚意”,不是靠话术维持的,是靠一次次兑现与兑现之间的闭环。
这一次风道事件,对小米来说不是“舆情事故”,而是第一次信任坍塌的预警。
如果再来一两次类似“技术乌龙”,用户只会越来越冷漠:
“谁还敢相信你下一个‘自研黑科技’不是纸上谈兵?”
车造得好不好,风道是不是通气,这些都可以解释。
但用户被骗过一次之后,心凉了,是无法修复的。
雷军在发布会上说:
“我们倾尽所有造出这辆车。”
那这次能不能也倾尽一些诚意,给消费者一个真正合理、诚实的回应?
别让一台好不容易上路的国产新势力,被一次“风道翻车”葬送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