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段时间,我每天都在盯比亚迪的数据。能感觉到,是那种你看,今天又破纪录的一种劲头。尤其是8月,37.4万辆的月销量,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估算,样本少,别太当真)。我试着算了一下,百公里新能源成本,大概在0.4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一想这还得再折算充电效率啥的,有点迷糊。
我记得一次跟修车工聊起比亚迪车,他说:这个产能,现在基本上日产车都能赶得上了。那他倒是扯得有点大,但也能感觉到,比亚迪的供应链像个节拍器,一环扣一环。我觉得他们对核心零件的掌控,类似咱们玩拼图,少了一块就拼不好。
对比起来,朋友买的某合资牌电动车,跟比亚迪的流程完全不同。那车基本上零部件都是买现成的,组装好就出厂。比亚迪呢?他们自己开发的天神之眼,辅助驾驶那个系统,我翻了下资料,累计销量已经超140万辆,数据量大得我都开始怀疑,辅助驾驶每天都在跑几百万公里(这数据也估算,别太较真)。其实我一直想,要是我也能搞个天神之眼,用户体验一定大不一样。
不知不觉,前面我说到这就有点偏离了。为什么比亚迪能又快又稳?技术积累是个关键。像兆瓦闪充,我当时一听就觉得——这啥?后来才知道,就是能把充电时间缩到15分钟以内,也就是说【临场小计算】,补满一次电,距离行驶大概400公里(估算,视车型而定)。这性能比我小时候用的充电宝还快,真有点不可思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商业路线图,很多关键技术基本都在几年内突破。比如刀片电池,像我用苹果手机把半个屏幕坏了,换个电池,却能焕然一新。这种技术,让我觉得就像用新零件修个旧手机,成本其实也没想象中那么高(估算,单个电池成本大概几百块吧,心算一下,平均每辆车耗电池成本在几千块的样子)。
你觉得,未来新能源是不是技术越厉害,销售越好?还是说,用户最关心的还是用得顺手,省钱,我一直有个疑问:是不是我们给的功能越多,用户反而越烦?这不,我一朋友买了个新车,告诉我:操控一开就觉得,东西太多反倒怕学不会。
讲到这里,又要问了,为什么比亚迪敢这么快放天神之眼?难道真像市场说的,是他们的研发比别人快?还是,背后其实也是一场博弈——原料、零件、供应链、还有研发人员出手的时机,这每个环节都像在走钢丝。
我有个感觉,似乎比亚迪把海外市场当成了个人战场。8月份海外销量增长146.4%,这估摸着比去年翻了一番,心里暗暗觉得,是真的很拼。从德国车展回来,我看到腾势品牌展出,模型摆得整整齐齐。匈牙利工厂也提上日程,感觉他们对国际化的理解,比我想象中还要深。
这里还得提一句:国际市场,归根到底,是文化和惯的差别。比亚迪要是想长远,除了技术,还得懂人家那边的用户。这点我观察过,他家的车在欧洲那么多试驾,用户的反馈都不错,但真要说真心喜欢,我猜,还需要时间累积。
说到这,有个问题一直晃在我脑袋里:是不是价格+技术+渠道,才是真正的制胜秘籍?国内用户喜欢什么?我觉得,不单纯是价格,更是那些细节——比如车里能不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操作界面是不是舒服。那比亚迪在做的事,不就是把这些细节打磨到极致吗?可我又在想,他们是不是还需要点情感连接温度,除了科技。
我有时会觉得,新能源车的真正战场不在技术,而在人心。就像我前面那句话,用户最关心订单的流程是不是顺畅,售后服务是不是及时。这类看不见的东西,才最考验一个品牌的耐心和底蕴。反正,我自己体验过,买车最烦的不是车本身,而是那些麻烦事。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我朋友的特斯拉充电时挡风玻璃那微笑的表情。我真不信,车本身的多聪明,但能让人心安的,可能还在于那种懂你的感觉。你说,未来的比亚迪,会不会除了硬核技术,还得多点暖心设计?
现在市场里,这些数字说得越多,越像是在讲故事的时候,反倒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要。你会觉得,新能源汽车会变成啥样?答案可能就藏在一辆车、一个细节里,或者那个你以为不重要的小瞬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