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25 年发布的行业预测显示,未来 3 - 5 年全球 80% 的燃油车品牌将面临 “关停并转” 的命运。
这一预测并非危言耸听,2024 年东风雪铁龙 C6 车型降价 9 万元清仓的消息传遍全网,单日销量突破百辆的短暂辉煌背后,是库存深度超过 6 个月的行业困境。
当传统车企还在为新能源汽车的替代压力焦头烂额时,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正在逼近:支撑燃油车产业百年优势的技术壁垒、供应链垄断和品牌溢价,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比被新能源取代更可怕的是,燃油车赖以生存的护城河正在瓦解,这究竟会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怎样的冲击?
要理解燃油车产业壁垒的崩塌,首先要从技术垄断的松动说起。燃油车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依赖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技术的专利保护,这些专利曾像一道无形的墙,将后发企业挡在门外。但随着时间推移,大量核心专利已过保护期。
以丰田的混动技术为例,其早期专利体系在 2020 年后陆续到期,直接催生了中国车企在混动领域的快速突破。
吉利推出的雷神混动系统将油耗降至 3L/100km 以下,比亚迪的 DM - i 超级混动技术更是让旗下车型价格下探至 7 万元区间,直接抢占传统 A 级燃油车市场份额。
这些曾经被外资品牌垄断的技术,如今已成为中国车企冲击市场的利器,技术壁垒的消失让燃油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
国 6b 排放标准 2024 年 7 月的全面实施,成为压垮传统燃油车技术壁垒的另一根稻草。为满足更严格的排放要求,车企不得不对发动机进行全面升级,而原有技术路线的改进空间已极其有限。
部分老旧生产线因无法改造而被迫关停,大众、奥迪等品牌宣布 2030 年前停售燃油车,投入数百亿欧元布局纯电平台。
排放标准的提升不仅加速了落后技术的淘汰,更打破了传统车企通过技术迭代维持垄断的节奏。当所有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应对排放升级时,传统巨头积累的技术优势被大幅削弱,新兴企业反而能凭借全新设计的动力系统实现弯道超车。
供应链的开放与成本下降进一步瓦解了燃油车的产业壁垒。过去,燃油车的核心零部件供应被少数跨国企业掌控,发动机配件、高端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的采购渠道具有极强的排他性。
但随着全球制造业分工的深化和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崛起,这种垄断格局正在被打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不仅能生产高质量的发动机零件,还实现了自动变速箱的规模化生产。
供应链的成熟使得新进入者能够以较低成本组装出合格的燃油车,传统车企通过控制供应链维持高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库存高企和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暴露了燃油车产业壁垒消失后的市场混乱。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燃油车库存预警指数长期高于 50% 的荣枯线,部分品牌库存深度甚至超过 6 个月。为清理库存,豪华品牌率先降价,凯迪拉克 CT5 官降 7 万元,捷豹 XFL 降幅达 18 万元,部分车型甚至跌至 15 万元区间。
这种降价并非个例,而是全行业的生存策略,但后果却是品牌溢价的彻底崩塌。当曾经象征身份的豪华燃油车价格大幅下探,当比亚迪等品牌的混动车型以更低价格提供更优性能时,消费者对传统燃油车的价值认知发生动摇,这比单纯的销量下滑更具破坏性。
与价格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燃油车制造成本的上升,这进一步压缩了传统车企的利润空间。
钢铁、铝、塑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推高了整车制造成本,特别是汽车尾气处理所需的催化剂铑价格在过去五年内上涨了 30 倍,且供应缺口较大。
全球半导体芯片短缺问题持续存在,影响了汽车制造商的生产节奏,导致部分车型供应紧张。成本上升与售价下降的双重挤压,让传统燃油车企业陷入两难境地:不降价无法去库存,降价则面临亏损,这种困境正是产业壁垒消失后市场无序竞争的典型表现。
政策层面的变化也在加速燃油车产业壁垒的瓦解。欧盟、中国海南等地已明确 2035 年前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中国的 “双积分” 管理政策不断优化,引导企业加大新能源投入。这些政策不仅改变了市场预期,更重塑了产业发展逻辑。
传统车企投入巨资建立的燃油车研发体系、生产基地和供应链网络,其价值正在快速缩水。而新兴企业无需背负这些历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聚焦新能源领域,这种政策导向下的 “新旧交替”,让燃油车的产业壁垒失去了政策保护的支撑。
品牌壁垒的弱化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长期以来,消费者对燃油车品牌的认知相对固化,德系车的严谨、日系车的省油、美系车的动力等标签深入人心,这些品牌形象构成了重要的市场壁垒。
但随着年轻消费者成为购车主力,他们更看重智能座舱、驾驶辅助等科技配置,对传统燃油车的品牌忠诚度逐渐下降。
当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通过混动或纯电车型提供更丰富的智能功能时,传统燃油车的品牌光环开始褪色,品牌壁垒的消失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也对燃油车产业壁垒产生深远影响。国际能源署 2025 年 4 月的报告显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持续下调,2025 年增速预计为 730 kb/d,2026 年将进一步放缓至 690 kb/d。石油需求增长的乏力反映了燃油车市场的萎缩趋势,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是重要原因之一。
能源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更改变了整个汽车产业的投资方向。当资本纷纷撤离燃油车领域,转向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时,传统燃油车的产业壁垒失去了资本支撑,加速了其瓦解进程。
面对产业壁垒消失的现实,传统燃油车企业的应对措施显得力不从心。降价清库存只是权宜之计,部分经销商已出现 “卖车倒贴钱” 的现象。转型新能源成为共识,但巨额的转型成本和技术积累的不足让许多企业步履维艰。
大众、奥迪等国际巨头投入数百亿欧元布局纯电平台,比亚迪 2022 年全面停产燃油车,集中资源发展电动化。也有企业试图通过混动技术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丰田加速氢燃料技术研发,希望在新能源赛道另辟蹊径。但这些努力能否重建新的产业壁垒,仍是未知数。
中国车企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凭借供应链的完整布局、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市场的快速响应,中国品牌在混动和纯电领域齐头并进。
比亚迪的混动车型价格下探至 7 万元区间,吉利的雷神混动系统实现低油耗突破,这些产品不仅抢占了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更打破了外资品牌的技术垄断。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中国车企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同时发力,利用供应链优势和性价比策略,逐步瓦解传统国际品牌的市场壁垒。
当燃油车的技术壁垒、供应链垄断、品牌溢价和政策保护逐一消失,全球汽车产业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比被新能源汽车取代更根本的变化是,燃油车产业赖以生存的竞争规则已被改写。传统车企积累的百年优势在短短几年内荡然无存,而新的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黯然退场,有的企业艰难转型,有的企业则抓住机遇崛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