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可以说是非常火爆,很多人都对它充满了期待,觉得这是咱们国家汽车行业的一匹黑马,特别是很多年轻人,都把它看作是自己人生第一辆车的理想选择。
发布会一开,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大家都为这个新品牌的诞生感到高兴和自豪。
但是,就在这一片叫好声中,慢慢地传出了一些让人听了心里不太舒服的声音。
不少满心欢喜交了钱的消费者反映,感觉自己好像参与了一场由小米汽车来制定所有规则的游戏,而且这场游戏玩得让人心里有点发慌。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是大家对小米的喜爱和信任被当成了可以随意支配的资源,还是说在这巨大的关注度背后,其实有一些我们普通人没太看明白的门道和做法?
咱们先来说说这买车付款的事。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买车这么大一件事,流程应该是清清楚楚的。
交个定金,等车生产好了,运到店里,我们自己去检查一下,车没问题,外观内饰都满意,然后才把剩下的钱付清,开着新车高高兴兴地回家。
这可以说是最基本、最合情合理的买卖逻辑了。
无论是新势力品牌像特斯拉、蔚来,还是传统车企像比亚迪、吉利,基本上都是这么操作的,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心里也踏实。
可是一些小米汽车的预订者遇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有位车主就分享了他的经历,他满怀期待地交了五千块钱定金,当时销售人员也说得很好听,说是提车前再付尾款就行。
结果呢,五个月过去了,车连个影子都还没见到,手机上却收到了一条催款通知。
通知上说,他的车预计还要二十二个星期,也就是差不多五个月才能交付,但是要求他在七天之内必须把剩下的几十万车款全部付清,否则订单就会被自动取消。
这位车主当时就蒙了,车还在生产线上,甚至可能连生产都还没开始,怎么就要先把全款付掉了呢?
这感觉就像是去餐厅吃饭,菜还没上,服务员就跑过来说必须先把账结了,不然厨房就不开火了,这事搁谁身上都觉得有点奇怪。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杭州一位用户的遭遇。
他2024年4月份就付了定金,本来定的是7月份提车。
可是一直等到12月,小米方面突然以“工厂需要准备生产材料”为理由,要求他七天内把尾款付清。
这位用户为了能早点提到车,也就照做了。
可钱一付完,等来的不是提车的喜讯,而是一个让他傻眼的消息:他的提车时间被推迟到了2025年的4月,整整延后了九个月。
这下可好,几十万的资金就这么被占用了,而且是在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
这笔钱如果放在银行里还能有点利息,或者用作其他家庭开销、投资理财,现在却只能静静地躺在车企的账户里,成了一笔给企业的“无息贷款”。
很多人可能会问,小米汽车凭什么能这么做呢?
问题就出在那个大家在下单时必须勾选同意的《小米汽车购买协议》里。
在这份密密麻麻的协议中,有一行很小的字,写着“小米汽车有权根据车辆生产安排随时通知您支付余款”。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直白,就是说什么时候让您付钱,是小米说了算,而不是根据车有没有造好来定。
大家在抢购的时候,心情都非常激动,可能很少有人会去逐字逐句地研究这份协议,这就给后来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这种做法,把资金的压力和风险,很大程度上从企业自己身上,转移到了消费者的身上。
除了付款流程让人觉得不舒服,还有一个关于选装配置的争议,更是让很多车主感到失望。
小米SU7有一款非常昂贵的选装件,叫做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售价高达四万两千元。
在宣传的时候,官方说得非常吸引人,比如这是“复刻原型车的设计”,能“为轮毂散热”,“内部结构完全改变”,听起来就特别专业,充满了赛道性能的感觉。
很多追求极致性能的车主,就是冲着这些宣传才咬牙花了这笔钱。
然而,当第一批安装了这个昂贵前舱盖的车主拿到车,兴冲冲地打开前盖想一探究竟时,却发现了让人无法接受的真相:宣传中说的那个能散热的“风道”,竟然是封死的,根本不通风,纯粹就是个装饰性的造型。
所谓的“内部结构完全改变”也无从谈起,和普通铝制机盖的内部结构没什么区别。
这就意味着,车主花了四万二买来的,只是一个外观上看起来不一样的盖子,宣传中提到的核心功能——“散热”,根本就不存在。
这让车主们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花了大价钱,却买了个“样子货”,这钱花得太冤枉了。
事情在网上传开后,小米方面也发布了致歉声明,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但是这个方案,在很多车主看来,不但没有诚意,反而更让人恼火。
方案是这样的:对于还没提车的用户,可以免费把这个碳纤维盖换成普通的铝制盖,但代价是需要重新排队,等待时间长达三十到四十周,差不多要多等大半年。
对于已经提车的用户,则补偿两万积分,这些积分在小米商城里大概能当两千块钱用。
四万两千块的真金白银,换来两千块钱的补偿,这个巨大的差距让车主们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
更引起争议的是,小米随后推出了一个所谓的“六十天冷静期”政策。
这个政策规定,对于这个前舱盖的问题,车主有六十天时间考虑,可以暂停订单生产。
但如果六十天过后,车主没有主动在系统里申请“继续生产”,那么订单就会被视为放弃,之前交的五千块定金也就拿不回来了。
这个条款被很多维权车主称为“现代版的霸王条款”。
大家算了一笔账:如果选择换回普通盖子,要等四十周,但“冷静期”却只有短短的六十天。
时间一到,如果因为还在犹豫或者没来得及操作,就可能导致钱车两空。
这哪里是给消费者选择的权利,分明是设置了一个对消费者极为不利的陷阱。
因此,有三百多名车主自发组织了维权群,其中不少人准备联合起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退一赔三”。
小米汽车作为一家跨界造车的新势力,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高的销量和关注度,确实非常了不起,也体现了我们国产品牌的进步。
但是,销量数字的增长,并不能掩盖在企业运营、流程管理和客户服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汽车不同于手机,它是一个价值高昂、关乎家庭财产和人身安全的特殊商品。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是基于对品牌的深度信任。
这种信任一旦被不合理的条款、不诚信的宣传和不人性化的流程所伤害,就很难再重建了。
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亮眼的产品和销量,更要有公平的商业规则和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
希望小米汽车在快速奔跑的同时,也能停下来听一听消费者的声音,完善自身的体系,不要辜负了大家最初的那份热爱与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