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一项关于汽车燃油消耗的新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有车和计划买车的朋友们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以后咱们的燃油车就开不了了?
甚至有说法称,现在百公里油耗六七升的家用轿车,几年后可能连生产销售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这项新规确实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汽车市场,也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出行选择和家庭开支。
这件事的核心,是一项被称为“双积分”的管理政策。
这个政策听起来有些专业,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给所有汽车生产企业设定的一套“考核标准”,主要考两门功课。
第一门是“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简单说就是对车企生产的所有燃油车进行一次油耗大考。
国家划定了一条逐年收紧的平均油耗红线,如果一家车企生产的汽车平均油耗超过了这条线,就会得到负分。
第二门是“新能源汽车积分”,也就是鼓励车企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车型,每生产一辆就能获得相应的正分。
年底一算总账,如果一家车企的总积分是负数,那麻烦就大了。
它必须向那些积分富余的企业(通常是新能源汽车卖得好的企业)花钱购买积分来填平亏空,否则,其高油耗车型的生产和销售就可能受到限制。
这个政策的最新版本,把油耗的红线拉得非常低。
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国内新生产乘用车的平均油耗目标要降到百公里4升左右。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家用轿车,比如大众朗逸、日产轩逸,实际综合油耗普遍在百公里6升以上,能做到5升多的都算是省油的佼佼者。
要把平均值压到4升,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意味着,车企要么生产出油耗极低的燃油车,要么就得生产足够多的新能源车来“中和”掉高油耗车型的负分。
面对这样严格的考核,各大汽车厂商的反应可以说是非常迅速,也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应对策略。
以奔驰、宝马为代表的传统豪华品牌,一方面在公开场合依然强调内燃机技术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毕竟这是他们百年来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行动却异常坚决地拥抱电动化。
宝马一边努力将旗下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升到行业顶尖水平,试图从燃油中压榨出更多动力,一边又在中国市场推出了续航里程长达700公里的纯电动轿车,并且大力投资建设充电网络。
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上“双保险”,既要保住燃油车的现有市场,又绝不能在未来的电动车时代掉队。
相比之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则更像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将混合动力技术作为了现阶段的突破口。
过去,很多人认为混合动力车,尤其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是一种过渡性产品。
但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它恰好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它既能享受新能源汽车的积分政策优惠,又能通过其超低的亏电油耗,显著拉低整个企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帮助车企顺利“通关”。
更重要的是,它精准地解决了当前消费者的核心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