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少了往年的热闹,保时捷、宾利这些常客集体缺席。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整个超豪华车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冲击波,终于波及到了金字塔尖的玩家。
手工打造曾是这些品牌的护城河。劳斯莱斯每辆车要800小时人工,宾利的真皮座椅全靠老师傅一针一线缝制。但现在的问题是:年轻人还吃这套吗?数据显示中国豪车车主平均年龄只有35岁,比欧美年轻了整整一代人。
销量数字最能说明问题。玛莎拉蒂今年前8个月在华销量暴跌74%,英菲尼迪全国门店只剩58家。就连曾经风光无限的讴歌,去年也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这些老牌豪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电动化转型成为必答题。保时捷Taycan打了个样,电动车也能很运动。现在保时捷每卖10辆车,就有4辆是新能源。劳斯莱斯搞了个电动版幻影,重点不是续航多长,而是怎么把电动车做得比燃油车更安静。
但转型谈何容易。宾利忍痛停产了招牌的W12发动机,兰博基尼也给V12发动机开了告别派对。这些大排量引擎的轰鸣声,曾经是身份象征,现在却成了环保负资产。混动车型也不好做,既要省油又要保持性能,工程师头发都快愁白了。
新贵们的口味完全不一样。他们要的不是真皮座椅的手工缝线,而是中控屏够不够大,自动驾驶够不够智能。女性车主比例创新高,她们更在意车内香氛系统好不好,座椅按摩给不给力。
中国市场的偏好尤其独特。欧美富豪喜欢自己开车,中国老板更看重后排空间。于是加长版车型卖得特别好,有些品牌甚至专为中国开发特供车型。颜色选择也两极分化,有人就爱黑白色系,有人偏要荧光绿。
环保成了新门槛。现在的有钱人既要面子,还要里子。车里用回收材料做的,反而能卖更贵。有些品牌开始用植物鞣制皮革,连车漆都要用环保配方。开豪车不环保,在朋友圈都不好意思晒。
智能化更是硬指标。不能手机控车?没有自动驾驶辅助?那还不如买国产新势力。理想、蔚来这些品牌,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把传统豪车的舒适性标准拉高了一大截。
定制服务也在变味。以前是选木纹饰板和真皮颜色,现在是要能打游戏的副驾屏幕,要能K歌的音响系统。星空顶算什么?现在流行的是可以发朋友圈变色的大天窗。
经销商的日子不好过。以前卖豪车是躺着赚钱,现在得求着年轻人试驾。有些4S店开始搞网红打卡点,就为吸引年轻人来拍照。试驾礼物从钢笔变成了限量版球鞋。
二手车市场更残酷。那些大排量燃油豪车,贬值速度比股票跌得还快。反倒是早期的电动豪车,因为稀缺性成了收藏品。但谁知道再过几年,这些电动古董车会不会也过时呢?
维修保养成本是个大问题。电动豪车换组电池够买辆新车,传统豪车换个发动机能买套房。保险公司看到这些车的保单就头疼,保费年年涨,还是亏本。
品牌故事讲法也得更新。年轻人不吃"百年工艺"那套,他们要的是社交媒体上的话题性。于是豪车品牌开始联名潮牌,找电竞战队代言,连新车发布会都改成直播带货了。
全球市场正在分裂。中东土豪还是喜欢镀金定制,欧洲老钱坚持手工打造,中国新贵追逐黑科技。一个品牌要同时满足这些需求,比走钢丝还难。
超跑品牌最尴尬。电动车加速太快,现在百万级电动车都能秒杀千万超跑。声浪模拟器做得再像,也复刻不出V12发动机的灵魂。超跑车主们引以为傲的驾驶技术,在自动驾驶面前突然就不香了。
实用性方面,以保时捷Taycan为例。这车续航500公里左右,快充半小时能充到80%,城市通勤完全够用。后排空间比帕拉梅拉小,但比911大得多。车机系统反应快,支持无线CarPlay,比传统豪车好用不少。
维修网点是个痛点,除了4S店外面很难修。保养费用比燃油车便宜,但一旦出事故,换电池组的价格能吓死人。保险费用比同价位燃油车高20%左右,但省下的油钱差不多能扯平。
自动驾驶辅助达到L2级别,高速上能自动跟车,但变道还得人工确认。整车OTA升级很实用,不用跑4S店就能更新系统。手机APP功能齐全,能远程开空调、查充电状态。
充电兼容性不错,国网充电桩都能用,但充电速度比不上自家超充站。车内储物空间设计合理,前备箱能放登机箱,后备箱足够日常使用。音响系统是标配的BOSE,选装柏林之声要加7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