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

关于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变化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转型问题。我来为您梳理一下车企逐步取消交流充电接口的原因、现状以及对用户的影响: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一、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

充电速度瓶颈:

交流充电(AC)本质慢: AC充电桩本身不输出直流电,需要通过车载充电机(OBO)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充入电池。车载充电机的功率通常较小(主流在7kW-11kW,少数22kW),充电速度慢(完整充电通常需要数小时)。

直流充电(DC)速度快: 直流快充桩直接将交流电转换为电池所需的直流电,功率远高于车载充电机(从50kW到350kW甚至更高),可实现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补充大量电量(如30%-80%)。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降低成本与复杂度:

移除车载充电机(OBO): 取消交流充电口意味着可以移除或大幅简化车载充电机及其相关的线束、冷却系统等部件。

简化车辆设计: 减少一个充电接口,简化了车身开孔设计和内部线缆布局。

降低物料成本: OBO及相关部件是车辆成本的一部分,移除它们可以降低单车成本💰。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标准化与接口统一(北美CCS规范推动):

北美市场采用的CCS1组合充电标准,其交流部分(J1772接口)和直流部分(Combo接口)是物理集成在一个接口上的。用户插上交流枪🔌,用的是车辆的OBO;插上直流枪,则绕过OBO直接给电池充电。

取消交流口实质是取消J1772物理接口: 当车企决定不再支持交流充电时,可以直接取消这个组合接口上的J1772物理触点部分,只保留用于直流充电的Combo部分。对于用户来说,看到的就是只有一个直流充电口(CCS Combo接口形态,但移除了顶部的两个交流引脚)。

顺应快充基础设施发展:

公共充电网络正朝着大功率直流快充的方向快速发展。车企希望用户习惯使用更快、更高效的直流快充💨。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二、未来趋势还是短期尝试?

明确的未来趋势,但会渐进式发展: 这并非短期尝试,而是电动汽车技术演进和成本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代表了车企对充电生态的重新思考。

不会一蹴而就: 过渡期会很长。

基础设施依赖: 直流快充桩的普及度和覆盖率(尤其是在住宅区)仍需时间大规模提升。

用户习惯和场景: 家用交流慢充(夜间充电)对很多用户来说仍是刚需和最高频的使用方式。完全依赖直流快充对于没有家充桩的用户成本高、便利性低。

法规和标准: 目前没有法规强制要求必须保留交流口,但市场接受度是关键。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可能的分化:

高端车型/追求极致成本的车型可能率先普及: 高端车用户可能更依赖公共快充或家充桩(即使家充也是直流壁挂桩),或者车企更愿意投资提供家用直流解决方案。入门级车型可能更晚取消,因为其对成本敏感且用户更依赖各种充电方式。

区域差异: 北美(CCS1标准)更容易实现物理接口的统一取消。欧洲(CCS2标准,交流/直流口物理分离)和中国(GB/T标准,交流/直流口物理分离)操作起来会更复杂(需要彻底改变接口形态或提供转接头)。

三、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主要集中于北美市场特定车型)

特斯拉 (Tesla):

北美市场 Model 3 (新款 Highland) / Model Y: 特斯拉率先在北美市场移除了传统的J1772交流接口(即CCS1接口中的交流部分),只保留了NACS接口(本质是直流接口,兼容CCS协议)。用户需要使用转接头才能连接J1772交流桩。注意: 特斯拉提供免费的J1772转NACS转接头给车主。

其他市场: 尚未跟进此策略,例如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辆仍然保留GB/T交流充电口。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福特 (Ford):

北美市场 Mustang Mach-E: 福特宣布2024款及以后的Mach-E将移除J1772交流接口,仅保留NACS直流接口(同样会提供转接头)。

通用汽车 (General Motors):

计划跟进: 通用已宣布将采用NACS接口。虽然尚未有具体车型明确完全移除交流口,但业内普遍预期其未来推出的纯电车型(如基于Ultium平台的新车)大概率会效仿特斯拉和福特的策略。

Rivian:

计划跟进: Rivian已宣布将采用NACS接口,预计未来车型也会取消单独的交流口设计。

总结: 目前主要在北美市场,且集中在已宣布采用NACS接口的车企(特斯拉、福特、通用、Rivian等)的新车型上。特斯拉和福特已有具体车型实施。其他地区和车企(如大众、现代起亚、宝马、奔驰、以及中国品牌等)目前主流车型仍保留交流充电口。 国内车企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目前均保留交流充电口。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四、取消交流充电口会影响用户充电体验吗?

影响是显著且复杂的,利弊并存,对不同用户群体影响差异巨大:

负面影响(主要针对特定用户):

无家充桩且依赖公共慢充桩的用户: 这是最大痛点。无法直接使用公共停车场、商场、写字楼等场所广泛存在的J1772交流慢充桩。必须依赖随车附带的转接头(增加携带和丢失风险),或者只能寻找价格通常更贵的直流快充桩,充电成本和便利性下降。

老旧住宅/公寓用户: 如果住宅电力条件无法安装大功率直流家充桩(通常需要更高电流的线路),又无法方便地使用公共交流慢充桩,充电将变得非常困难。

旅行到偏远/慢充为主区域: 在直流快充覆盖不足的区域,可能面临“有桩不能用”的尴尬。

成本转移: 虽然车载OBO成本省了,但用户如需家用慢充,可能需要车企额外购买昂贵的直流壁挂桩(比交流桩贵很多),或者依赖转接头使用公共交流桩(此时充电速度受限于转接头和车辆设计)。

转接头的麻烦: 需要携带、保管转接头,使用时增加额外步骤。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正面或中性影响:

拥有直流家充桩的用户: 几乎无影响。家用充电体验甚至可能更好(如果安装的是直流桩,速度可能更快)。省去的OBO可能带来车辆成本轻微下降或空间优化。

主要依赖公共直流快充的用户: 不受影响,反而接口更简洁。

车辆设计简化: 如前所述,对车企有利。

五、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

核心驱动力 - 解决里程焦虑: 提升充电速度是缓解用户里程焦虑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直流快充技术的发展(如800V高压平台、超充桩)能显著缩短充电等待时间(“喝杯咖啡的时间充几百公里”),极大提升用户体验和电动汽车的实用性。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提升用户体验: 快即好。缩短用户在充电站滞留的时间是提升满意度的关键。

技术制高点和品牌形象: 掌握领先的直流快充技术(包括电池技术、热管理、充电桩网络)是车企展现技术实力、打造高端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如特斯拉超充、保时捷800V技术)。

生态系统构建: 自建或合作建设直流快充网络(如特斯拉超充、蔚来换电站/超充、第三方充电运营商)能形成闭环生态,增加用户粘性,甚至成为新的盈利点。直流快充网络是实现长途旅行和无缝体验的基础。

未来技术兼容性: V2G(车辆到电网)、V2L(车辆对外放电)等高级功能的技术实现,通过直流接口进行效率更高、控制更精准。

成本优化(长期、规模化): 虽然目前大功率直流桩成本高,但随着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进步,单位成本会下降。同时,移除车载OBO降低单车成本,车企可以将资源更多投入到提升电池和直流快充性能上。

为什么车企逐渐开始取消交流充电呢?哪些车企已不再保留交流充电口?取消交流充电会影响充电体验吗?车企为何更倾向于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有驾

📌 总结

车企取消交流充电口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快的充电速度(依赖直流快充)、降低车辆成本和复杂度(移除OBO),并顺应直流快充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

这是一个明确的未来趋势,尤其在北美市场采用NACS接口的新车上,但过渡期会很长,且对无家充桩或依赖公共慢充的用户体验有显著负面影响。

目前实施的车企主要是北美市场转向NACS接口的特斯拉、福特,通用和Rivian计划跟进。其他市场(如中国、欧洲)的主流车型仍保留交流口。

车企大力发展直流充电技术是解决用户里程焦虑、提升体验、打造技术壁垒、构建充电生态的核心战略。交流慢充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存在,特别是在家用场景,但车企正尝试通过提供直流家充桩或转接头来替代传统的车载交流充电能力。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充电习惯和所在区域的充电设施情况,来判断这一变化对您的潜在影响。对于家中有固定车位并能安装充电桩的用户,这种变革带来的影响相对可控;而对于依赖公共充电设施的用户,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未来的充电便利性🧭。

#充电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