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

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被调侃“草帽厂”的芜湖奇瑞,眼下已然拿着IPO通关令牌,朝着港股大门招手?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不禁让人多嘴一句:奇瑞冲港,这波谁能拦?

但话又说回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小城汽车梦,如今真要圆了吗?

冲刺上市这事,说起来热闹,其实细琢磨,每个细节都透着玄机——巨额营收、利润暴涨、品牌风格各异,关键还有新能源这条愈发宽阔的赛道插队冲刺,谁家不羡慕?

2699亿的年收入,净利堪比一个中小省份财政,还真不是吹的。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奇瑞的老家芜湖,历史上大抵没多少人能想到自己会成为“造车者”的摇篮吧?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要不是新经济转型,谁敢信这地方能跑出年营收两千六百亿的巨头?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这下子,全村的希望,变成芜湖汽车那个“奇”字了。

奇瑞冲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听说已经闯关备案,拿到港股IPO的“门票”,多少人眼馋?

上市以后资金流转通畅,那才是真正的“翻身农奴把歌唱”,不说千亿市值,起码融资能力要能跟大厂握手碰杯。

但上市真就高枕无忧?

这年头,说白了,谁都不敢打包票,尤其是汽车行业,不光卷技术,比钱还得拼命,比市场更揪心。

奇瑞,这盘棋布得开吗?

说到底,这些数字可不是拍脑袋出来的。

2022年,奇瑞才刚冒出九百多亿营收,转眼两年之后,居然暴涨到接近一千七,紧跟着一下窜到两千七。

大伙都知道,国内车市卷到连师傅傅都“吐槽汽车变白菜价”,奇瑞居然一路冲高,真是三伏天扛着风扇跑马拉松——这耐力谁都服。

毛利也一样,简直跟跳水运动员似的,一路高歌,一年翻个跟头。

粗看利润,“期内净利突破百亿”,听着很唬人,但懂行的都暗搓搓合计:这钱,到底是卖车赚的,还是擦边“杂项”收入灌水上来的?

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突然冒出个36.5亿“其他收入”,这波操作有点谜。

官方说法嘛,每家公司总是把账做得精巧,甭管是政府补贴、资产处置还是投资回收,背后到底是啥,估计得掂量半年财报才见分晓。

另外不得不提一点,净利润是涨了三四十亿,可看到行政支出大降近四成,仔细一琢磨,有没有啥“人工收紧”或变革在暗地里跑?

更有意思的,是研发没怎么增加,销售反倒占了不小头。

难不成这几年奇瑞主打套路,都在市场加码玩渠道下沉?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有一说一,现在汽车圈谁不是又当科研又跑团购,哪家没点儿猫腻?

关于新能源的事,简直是最近几年每个车企绕不开的话题。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据说这块业务如今收入占比已经爬到27.3%,其中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直接暴涨,纯电增幅也可圈可点。

燃油车嘛,依旧体量最大,但比重已然不复当初。

但话又说回来,新能源的利润是不是能和市场预期齐头并进?

好多新势力都号称“后劲足”,可真正能变现的没几家,奇瑞到底能不能名副其实,还得看下个财报横盘。

抬头看看区域分布,奇瑞生意做得越来越国际化。

“大中华区”稳稳占比六成,亚洲和欧洲各自分走17%左右,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边缘陪跑。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对外扩张这事,早些年奇瑞就在俄罗斯干得风生水起,但眼下全球市场黑天鹅事件不断,一波制裁、一波汇率波动,海外业务能不能持续上扬,没人敢拍胸脯。

资产净值和手头现金都在大几百亿的量级,这对自主品牌来说已经算底气很足了。

要是资本市场不给脸色,那也能硬扛一阵,万一遇到资本哑火,也不至于被清场。

再说说管理层,这堆名字看着就像大企业标准配置。

尹同跃掌舵多年,妥妥的“老奇瑞”,从副总到总裁一路升级,也算见证了奇瑞的高低起伏。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张国忠负责新能源,显然是把希望压在新赛道上,能不能跑出来,还得看领导力和市场敏感度。

董事会的男女搭配也不错,既有老将也有新面孔,符合当下车企“混搭拼图”玩法。

各大股东持股有讲究,芜湖投资控股拿下超两成,立讯、瑞创也都坐稳,外地的青岛、宁波、盐城等多地资本联合起来,简直像在玩“车企版社交扑克”。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你问这样一盘股权,有没有可能导致话语权分散?

说不清。

但至少,目前看起来芜湖系阵地稳,资金链也足。

奇瑞到底能不能玩出花样?

这事还真不敢保证。

事实上,奇瑞一路走来的这些年,见证过国内汽车从“仅有几家能造整车”到“满大街新能源”的变化。

当年奇瑞还因投产而被质疑,可现在凭实力上港股,风水轮流转。

有人说,当下的汽车产业有三个死穴:技术壁垒、资金持续、渠道博弈。

奇瑞能搞定技术和资金,看似没大问题,但渠道和产品差异化,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

五大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各自占线,不同定位,不同人群,说是“赛道布局”其实就是防止内部相互掐架。

这招搅局,某种程度上很灵。

但品牌多了,资源撒得太散,万一哪个品牌掉队,就得抽血补救。

是不是有点内卷的意味?

也不排除。

奇瑞现在推新能源,算是顺应潮流,无论插混还是纯电,收入数据确实亮眼。

但政策红利总有消退的一天,“薅羊毛”不是长久之计,真要比硬实力,还得看自研能力。

其实,国内外市场环境很复杂,奇瑞在欧洲、亚洲有一定影响力,但真要肉搏全球豪强,和丰田、特斯拉正面刚,短时间内还真不一定能胜出。

有网友调侃“依靠地方政府背书也就省级市场,无论怎样终归要面对无情的全球市场竞赛”,听起来不无道理。

而且现在车市风云变幻,市场周期像坐过山车,谁都不好说下一个高点在哪里。

奇瑞冲港股,显然是要趁热打铁,放大融资杠杆,用资本解决增长瓶颈。

但港股这潭水也不是一般的深,到底能不能快涨、涨得稳,全看后面的市况和投资人的脸色。

不得不承认,国内资本市场慢慢收紧,出海港股有点像给自己找条“第二活路”。

车圈内卷,谁都怕被“淘汰赛”踢下场。

奇瑞现在身家高、现金多,资产净值也靠谱,不过真要在国际市场分一杯羹,光靠钱没用,技术、品牌、供应链,一个都不能掉队。

反观同样上港股的比亚迪、吉利,奇瑞算是“后来者”,但只要能保持增长力,市场认可度也有提升的空间。

说到这里,其实不禁想问,奇瑞的“翻身仗”到底能否打胜?

毕竟资本市场从来不会因为故事好听就给高分,续航能力才是真硬道理。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港股上市能不能成为奇瑞新的发动机,能不能把中国品牌带去更多海外市场,这事留给时间,咱们就坐等财报吧。

上市只是旅途中的一个小站,说白了,未来真正的考验,大概率还在技术变革和海外扩张。

奇瑞能不能稳住阵脚、长久续航?

别等到一味冲高,结果变成“高开低走”,那就成了资本的闹剧。

至于最终能否粉碎质疑,实现产业升级、全球扩张,恐怕只有时间才能下定论。

奇瑞冲刺港股,营收利润双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大-有驾

看完这些数据和操作,你是不是也好奇:奇瑞上市后会不会带动自主创新热潮?

还是说港股潮水一退,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留言聊聊,你怎么看奇瑞这波港股冲刺?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