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测试让2.6吨的纯电SUV与8吨重卡正面交锋,结果却让物理定律遭遇尴尬,更引发商用车与乘用车两大领域的激烈碰撞。
7月29日,理想汽车在其首款纯电SUV i8的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极具冲击力的测试视频:一辆重达8吨的卡车与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正面对撞。
画面中,重卡四轮离地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车头向前翻倒压在理想i8的前窗上。
而理想i8却“毫发无损”——A/B/C柱和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开,电池无漏液起火。
视频中未打码的方向盘标识迅速被网友识别出卡车品牌为东风柳汽旗下的乘龙卡车。一时间,舆论哗然:为何2.6吨的SUV能“撞飞”8吨重卡?这场测试是科学验证还是营销噱头?
01 事件发酵
一场测试引发的连锁反应
随着测试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大量网友涌入乘龙卡车官方抖音号留言:“不敢买,后轮都撞飞了”、“一觉睡醒天塌了,没撞过理想”。
甚至有消息称,有创业公司因此取消了500辆乘龙卡车的采购计划。
面对汹涌舆情,乘龙卡车在评论区强硬回应:“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直言“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样?”。
这些评论虽很快被删除,但 “法务部门已介入”的表态 已点燃了战火。
理想汽车随后采取了一项耐人寻味的操作——在重新发布的视频中对卡车车标进行了打码处理。
这一举动非但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加剧了公众对测试公正性的质疑。
卡车行业迅速作出反应。
多位工程师指出:商用车驾驶室与底盘间的机械锁止装置需特定操作才能解除,视频中“解体式”碰撞在真实事故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按理想宣称的100km/h对撞速度,两车相对速度达200km/h,但视频中卡车位移幅度明显小于理论动能传递效果。
02 争议焦点
测试背后的科学性质疑
这场风波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测试设计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行业专家提出了三个关键质疑:
卡车空载问题。测试中卡车处于空载状态,而现实中卡车多数情况处于满载状态,碰撞能量差异巨大。
一辆满载的重型卡车总重往往超过30吨,其动能远非空载时可比。
对撞场景合理性。100%正面对撞在真实道路事故中极为罕见,常见的是追尾或偏置碰撞。这种理想化的测试条件是否真实反映实际道路风险,值得商榷。
锁止结构疑点。乘龙卡车明确质疑测试前其产品的驾驶室锁止结构已被破坏,认为 “驾驶室锁止必要性损坏,导演安排的”。正常情况下,商用车驾驶室与底盘间有高强度锁止机构,不会轻易分离。
物理定律在此次测试结果面前显得尴尬。
有网友尖锐指出:“这都不需要高中毕业,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物理知识也够用了”。按照经典力学原理,质量仅为卡车三分之一不到的乘用车,在正面对撞中几乎不可能“取胜”。
03 各方回应
从技术自证到法律警告
随着舆论发酵,涉事各方相继作出正式回应:
乘龙卡车连夜发布“乘龙龙骨驾驶室”安全测试视频,展示其驾驶舱通过碰撞摆锤、顶压等严苛测试,强调其 “龙骨结构”符合国际安全标准,试图以此挽回声誉。
理想汽车于7月31日向媒体披露测试细节,称该实验“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并强调 全权委托第三方机构中国汽研执行,测试卡车由检测机构从市场随机购买,理想“没有任何指定”。
作为测试执行方,中国汽研证券部工作人员回应称:“测试全过程肯定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未调整卡车任何参数,所用卡车为全新车。
但该机构同时承认,本次测试不属于强制性公告准入测试,仅为车辆开发验证提供参考,这一表态无疑削弱了测试的权威性。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母公司)态度最为强硬,发布声明称理想发布的碰撞视频已构成严重侵权,涉嫌不正当竞争,“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04 行业启示
测试标准与营销伦理的灰色地带
这场碰撞风波暴露出汽车行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测试标准不统一。乘用车与商用车安全测试各自遵循不同标准体系,缺乏跨车型的统一碰撞测试规范。
卡车行业人士已建议建立更规范的跨车型测试标准。
营销伦理边界模糊。车企采用极端测试凸显安全性已成行业趋势,如高空坠落、炮击等,但此次因牵连第三方品牌而升级为公关危机。
当测试涉及竞争对手产品时,伦理边界变得模糊。
消费者认知分裂。
事件后市场反应两极分化:部分消费者因测试结果信任i8安全性;另一部分则因争议暂缓购车决策,等待官方结论。理想汽车的股价也出现剧烈波动,发布会后美股先涨后跌,港股次日大跌逾13%。
多位行业专家呼吁,双方应在第三方监督下复测,以公开透明方式解决争议。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专家张金换教授指出:“科学的碰撞测试应模拟真实道路场景,控制变量透明公开,避免成为营销工具。”
05 后续发展
安全验证还是营销表演?
理想i8作为理想汽车的第二款纯电车型,定位高端市场,Pro版售价32.18万元、Max版34.98万元、Ultra版36.98万元。
然而发布会后,不少消费者对定价提出质疑,认为其配置与价格匹配度不足。
理想方面强调,i8开发阶段按照C-NCAP五星标准和C-IASI最高安全等级开发,涵盖100项测试工况,包括钻卡、卡车夹击等极限场景。
创新的短前悬安全结构和11个环形吸能结构是其安全设计的核心。
乘龙卡车作为有70余年历史的国有车企东风柳汽旗下品牌,产品涵盖轻、中、重型卡车及新能源商用车。
2025年6月,东风柳汽刚刚发布“乘龙翼威”新能源平台,计划五年投入200亿元拓展海外市场。
这场风波最终走向如何,尚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公众期待的不是戏剧性的测试表演,而是基于科学、透明、可验证的安全保障。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卡车行业与乘用车行业的碰撞标准之争浮出水面。多位行业专家呼吁建立跨车型统一测试规范,避免车企自说自话。
中国汽研作为国家级检测机构,其专业性和中立性也面临考验。尽管强调“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但承认该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的表态,让测试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这场风波的核心已不仅是两个品牌的争执,而是整个汽车行业安全验证体系面临的一次大考。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不是戏剧性的测试表演,而是基于科学、透明、可验证的安全保障。当车企竞相以更夸张的测试博取眼球时,安全本身反而可能成为营销的配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