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圈,“标准版”三个字常常被误解为“入门版”“减配版”。燃油车时代如此,新能源时代依旧如此。可偏偏,小米 YU7 标准版用一身硬核配置,让这个刻板印象显得有点尴尬。
8月11日,雷军在微博发起投票:YU7 标准版要不要改名?他的理由很直接——835公里续航、700 Tops算力的Thor智算芯片、激光雷达……这些配置放在同级里不但不输Pro、Max,有些甚至直接越级。但名字一听是“标准版”,总让人先入为主觉得它是“低配”。
投票结果颇有意思:2404人参与,1794人建议“低调,继续叫标准版”,610人选择“改成Pro或Max”。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并不认为名字决定一切。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性能、品牌可信度,比一个“Pro”或“Max”的标签重要得多。
我个人观察,新能源车的决策周期比手机长得多。买手机时,一个“Pro”可能让你多花两千块;买车时,消费者会反复对比续航、充电速度、智驾能力、售后保障等硬指标。只要产品体验硬核,即使叫“标准版”,照样能卖爆——看看特斯拉Model 3,全系没有一个Pro,却是全球销量冠军。
但小米的尴尬在于,他们是汽车新势力的“新生”,品牌心智还没完全建立。在手机领域,大家认定小米性价比高;到了汽车领域,“高性价比”很容易被解读成“便宜没好货”。这就像穿优衣库去见客户,你自己觉得舒适实用,别人可能第一眼就觉得不够正式。
如果真要改名,我倒不建议去学竞品套“Pro/Max”那套模板。与其卷在同质化的名字里,不如用技术亮点来命名,比如“YU7 Thor版”或者“YU7 835”,既能凸显核心卖点,又避免了配置高低的固有印象,还能传递一点技术自信。
不过,名字只是第一道门槛,能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还得看交付后的体验。车不是手机,开的是五年、十年。续航是否真实、智驾是否稳定、售后是否靠谱,这些才是让口碑发酵的关键。尤其是软件OTA更新速度和问题修复响应,这些方面小米有手机时代的基因,如果能延续到汽车上,反而可能让“标准版”变成一个反差符号——名字低调,实力炸裂。
所以,对小米来说,改不改名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用时间证明——就算是“标准版”,也能干翻别人家的高配版。一旦做到了,那三个字本身,就会成为最好的广告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