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去商场逛街的体验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过去咱们去商场,目标很明确,就是买衣服、吃饭、看个电影。
可现在,你刚从地铁口出来,踏上扶梯,迎面而来的可能不是最新的时装广告,而是一辆线条流畅、科技感十足的新能源汽车,安安静静地停在灯火通明的中庭。
特斯拉、小米、理想、蔚来……这些以前只在新闻和马路上见到的品牌,如今都成了商场里的“常住户”,跟旁边的化妆品专柜、咖啡店做起了邻居。
有人可能会觉得,把车开进商场卖,这招已经不新鲜了,甚至有点审美疲劳。
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这不仅不是一个过时的花样,反而是汽车销售行业一场深刻变革的开端,一种比单纯“逛商场买车”更有意思、更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已经悄然兴起。
要理解这场变化,我们得先回头看看,以前我们是怎么买车的。
大多数人的记忆里,买车都是件大事,得专门挑个周末,全家出动,开车几十公里甚至更远,跑到城市边缘的“汽车城”或者“4S店一条街”。
那些地方通常比较偏远,一进去就是一排排长得差不多的玻璃房子,每个房子里都停着几个品牌的车。
虽然销售人员通常都很热情,但那种环境总让人觉得有些压力,感觉自己像是进了“猎场”的猎物,每一步都被精心算计着。
这种传统的4S店模式,对于车企来说,其实也是个沉重的负担。
有报告分析过,一家4S店每年的运营成本动辄上千万,其中光是土地和建筑的租金,就可能占到总收入的一大截。
花了这么多钱,效果却不一定好,真正能吸引顾客上门并最终成交的比例并不高,据说一百个进店的人里,最后能买车的可能都不到五个。
更关键的是,时代变了,买车的人也变了。
现在市场上的主力消费者,是那些习惯了网络购物、注重体验和效率的年轻人。
我们的生活半径,大多围绕着公司、家和市中心的商业综合体。
让我们特意花半天时间跑到郊区去看一辆车,时间成本太高了,很多人会觉得不值得。
车企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是大家不买车了,而是传统的销售渠道,已经很难接触到这些最主要的潜在客户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些脑子活络的新能源车企,特别是以特斯拉为首的“新势力”,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玩法。
他们干脆放弃了郊区的大院子,直接把展厅开到了市中心人流量最大的购物中心里。
这一招可以说是釜底抽薪,彻底改变了游戏的规则。
想象一下,你周末去商场吃顿火锅,吃完溜达消食的时候,顺便就走进了一家汽车展厅。
这里的环境更像是科技体验馆或者奢侈品店,灯光柔和,设计现代,没有销售人员紧追不舍地推销。
你可以自由地打开车门,坐进驾驶舱,摸摸方向盘,体验一下中控大屏,感受车辆的设计和质感。
整个过程轻松又随意,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如果感兴趣,就扫个码预约试驾;如果不感兴趣,出门右转继续逛街,谁也不会给你脸色看。
这种把汽车从一个需要“专程拜访”的大件商品,变成一个可以“顺便体验”的时尚单品,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接触门槛。
像刚刚进入汽车市场的小米,就将这种策略运用得淋漓尽致。
它在全国上百个城市的核心商圈迅速铺开门店,北京的合生汇、东方新天地,这些地方都是年轻人聚集的潮流地标。
小米要的,就是这种“无缝衔接”的效果,让你在最放松、最日常的生活场景里,与它的产品不期而遇,从而在你心里悄悄地种下一颗种子。
当然,当所有品牌都涌入商场时,新的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内卷”。
一个大型商场里,同时挤进十几二十个汽车品牌,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
消费者看花了眼,每个品牌能分到的关注度自然就下降了。
而且,商场的租金也水涨船高,很多品牌在商场开店其实并不赚钱,更多的是为了品牌展示和宣传,有点“赔本赚吆喝”的意思。
于是,更聪明的车企开始了新一轮的进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在商场里“守株待兔”,而是选择更主动地“出击”,去寻找他们的客户。
“快闪店”就是这种主动出击策略的典型代表。
顾名思义,快闪店就像一个移动的“根据地”,在一个地方只待很短的时间,比如一个月,然后就转移到下一个目标地点。
比如上汽名爵在推出一款新车时,就同步在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商场里开设了快闪店。
这种打法的核心思想是,与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等一年,不如用一年的时间,去十二个不同的地方,每个地方都待上一个月。
这样一来,就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群。
这种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人们的“偶遇”心理。
你在逛街时偶然发现一个从未见过的汽车展台,好奇心会驱使你走上前去看看。
这种不期而遇的体验,压力更小,新鲜感更强,反而更容易促使人们留下联系方式或者预约试驾。
有数据显示,快闪店的试驾预约转化率可以达到传统4S店的好几倍,人们在店里的停留时间也更长。
这背后,是汽车销售逻辑的根本转变,从过去的“人找车”,变成了现在的“车找人”。
然而,变革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
当商场渠道也变得拥挤时,一些有远见的车企已经开始布局“后商超店时代”,他们探索的方向,甚至可以说是“去车化”的。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最新体验店里,汽车本身甚至不再是绝对的主角。
你走进一家蔚来的NIO House,会发现这里更像一个高端的会员俱乐部,有咖啡馆、有图书馆、有亲子乐园,甚至还有共享办公空间。
车主们在这里社交、工作、放松,汽车成了一个连接彼此的纽带。
再比如,小鹏汽车打造了充满未来感的AI体验室,极氪则开起了电竞主题店,吸引那些热爱游戏和科技的年轻人。
这些门店的核心目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卖车”,而是“卖一种生活方式”。
它们通过各种跨界活动,如讲座、沙龙、亲子活动等,将品牌文化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用户建立起一种超越买卖关系的情感连接。
车,成为了通往这个社群和这种生活方式的“门票”。
这种深度的渠道转型,其内核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
它不仅让车企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也为日渐式微的传统商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个自带流量、话题性和高科技属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是所有购物中心都渴望引进的“优质租户”。
车企带来了客流,商场提供了场地,二者相互成就,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同时,线上渠道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
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种草,在直播间与用户互动,甚至利用AI数字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再通过VR技术让用户实现云端试驾,这一整套线上线下联动的组合拳,让车企的打法变得更加立体和高效。
可以说,我们正在见证汽车行业迈向一个“无域零售”的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传统的4S店不会完全消失,它可能会转型为更专业的交付和售后服务中心;而商超店、快闪店、线上直播间以及各种生活方式体验空间,将共同构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这场变革的核心,始终是围绕着人,围绕着如何更贴近、更理解、更高效地服务于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