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

马自达,这个名字曾是多少车迷心中的“白月光”?它以独特的驾控乐趣和那份执着的设计美学,在汽车市场独树一帜,是追求个性化体验的代名词。

可现实的残酷,却让这份光环蒙上了阴影。2020财年,马自达在全球范围内遭遇重创,净利润亏损高达316亿日元,全球销售额也缩水至2.88万亿日元。

这场风暴,中国市场自然未能幸免,甚至可以说,这里成了马自达最头疼的战场。面对节节败退的局面,坊间盛传马自达要在中国“下狠手”自救。

如今,几年过去,这番“狠手”究竟效果如何?马自达在中国的境遇,是否已如其所愿,触底反弹?我们不妨深挖一番。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有驾

魂断中国:风光不再?

马自达与中国市场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它就与海南汽车合资建厂,试图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彼时,其在中国生产的旅行车和MPV车型,销售范围有限,发展步伐显得有些蹒跚,仿佛还在摸索前行的方向。

直到1997年,一汽集团接手了马自达在华的业务,销售网络才得以向内地逐步扩张,这无疑为它日后的腾飞铺平了道路。

新世纪的曙光,确实为马自达在中国市场带来了一段短暂而耀眼的辉煌。2002年,国产福美来上市,产品线变得更加丰富。

紧接着,2003年,马自达6以超过26万元的价位横空出世,凭借其独特的悬挂系统和后来引入的创驰蓝天技术,迅速俘获了无数车迷的心。

马自达6上市首年销量便突破2.3万辆,并在2010年达到了9.4万辆的峰值,一时风头无两,堪称当时的明星车型。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有驾

然而,好景不长,这股强劲的势头未能持久。2014年,阿特兹接替马自达6上市,却遭遇了噪音等问题,销量始终未能突破数千辆的低谷。

它未能延续前辈的辉煌,也未能成为新的救世主。2016年,马自达6黯然停产,一个时代就此落幕,令人唏嘘不已。

彼时,一汽马自达的产品线已显得相当单一,市场定位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这无疑为其后续的衰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最终,在2021年8月,一汽马自达被长安马自达整合,结束了它在中国市场的独立运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

降价猛药:回天乏术?

马自达的销量下滑,并非一朝一夕。它始于2010年代中期,那时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正强势崛起,实力日益增强。

尤其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领域,本土品牌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领先地位,给合资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有驾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自达却一度固执地坚守着其所谓的“价值销售”策略,不愿轻易降价,试图维护那份品牌溢价。

这种近乎顽固的坚守,其代价是沉重且显而易见的。马自达的市场份额被快速崛起的中国本土品牌持续无情地侵蚀。

数据不会说谎。2021年,马自达在中国的销量已降至18.4万辆,同比下降14.3%,颓势已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2年上半年,其中国市场销量进一步腰斩五成。而到了2023年上半年,销量更是再次锐减50%,仅剩3.22万辆。

曾经的核心车型昂克赛拉,月销量从1.5万辆骤降至区区3000辆,这与同期丰田、日产等日系品牌的相对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

去年全年(2023年),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8.17万辆,不足其全球总销量的7%,这份额着实“小得可怜”。

与此同时,马自达在美国市场却实现了销量的大幅增长,这让中国市场的困境显得尤为突出,仿佛是两个平行世界。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有驾

面对销量断崖式下滑的残酷现实,马自达终于在2023年幡然醒悟,开始调整其价格策略,采取了被外界称为“下狠手”的激进措施。

新款昂克赛拉上市时,价格直降3万元,与本土品牌的价格几乎持平。CX-4和阿特兹也提供了5-6万元的优惠幅度。

就连CX-50的起售价也低于同级别日系竞品,马自达似乎是下定决心,要用价格战来挽回颓势。

然而,在中国本土车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的背景下,马自达的产品线仍以燃油车为主,这迟来的降价,能否真正力挽狂澜?

答案似乎并不乐观,其去年(2023年)销量持续下滑的现实,已然给出了无声的回答。

油车苦守:电车梦难圆

中国市场快速的电动化进程,无疑是马自达难以跟上的主要症结之一。今年(2024年)9月,其销量持续低迷,令人担忧。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有驾

今年1月,销量仅为6604辆,同比下降28.3%。2月,更是跌至3800辆,呈现连续四个月下滑的态势,寒意阵阵。

3月销量也未见明显起色,而到了6月,其总销量更是创下了近十年同期的新低,不禁让人为它的未来捏一把汗。

具体到新能源车型,其表现也未能令人满意。今年6月,马自达EZ-6销量3210辆,CX-5为2937辆,马自达3为1257辆,CX-50仅为445辆。

7月,CX-50销量更是进一步跌至277辆,降幅高达50.8%,新能源车型并未能成为其救命稻草。

今年上半年,马自达在中国的整体销量约为4万辆,新能源车型对销量的贡献,可谓是杯水车薪。

在全球销量130.3万辆的背景下,中国市场销量占比“小得可怜”,甚至被墨西哥市场销量反超,后者已接近10万辆。

面对如此严峻的电动化挑战,马自达并非没有行动。2023年4月,它在上海举办品牌之夜,宣布加速电动化转型。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有驾

并提出了转向产品3.0、用户体验3.0和数字化3.0战略,一副要大刀阔斧改革的姿态。

中国区团队已迁至上海,由全资子公司负责中国业务,这无疑显示出其本土化、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马自达还与长安汽车合作,计划去年底(2023年)推出EZ-6纯电轿车,今年底(2024年)推出EZ-60SUV。

EZ-6于去年(2023年)10月上市,预订量超过3.3万辆,但交付速度却不尽如人意,让期待的消费者望眼欲穿。

EZ-60于今年(2024年)4月上海车展首次亮相,计划于9月26日上市,预订量已超4万辆,似乎看到了些许希望。

这两款新车利用长安的技术和资源进行本土化研发,长安马自达也计划到2027年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能源车型。

甚至考虑出口海外市场,描绘出一幅宏伟的蓝图。然而,今年6月长安马自达的产销快报中,其数据却“失踪”了。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有驾

这无疑给其转型前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让人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四面楚歌:困局何解?

马自达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困境,绝非仅仅源于外部环境的剧变,它与自身的内部问题也脱不开干系。

长安马自达营销端在六年内更换了四任负责人,管理层的频繁动荡,无疑严重影响了策略的连贯性和执行力。

今年,马自达还面临“阴阳销量”的争议,官方数据出现矛盾,这无疑进一步损害了本就脆弱的品牌信任度。

新能源车型上市后不久便表现不佳,这让消费者和忠实粉丝的耐心几乎耗尽,加剧了品牌危机的蔓延。

从全球视角看,马自达今年财年上半年净销售额为2.39万亿日元,但中国市场销量仅为3.4万辆,同比下降24%。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有驾

这无疑受到了中国新能源价格战的巨大冲击。马自达社长曾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将超过50%。

而美国仅为10%,这清晰地表明其全球化战略在重塑过程中,与中国市场的现实存在着巨大的撕裂与不匹配。

马自达的全球竞争力正在悄然下降,而中国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比亚迪、吉利等本土车企销量猛增,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份额已不足5%,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马自达在新能源领域起步确实太晚了,2022年纯电动车销量仅为334辆,到今年虽增至数千辆,但仍远远不够。

马自达的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从软木生产起家,曾以转子发动机的创新闻名于世,本应是技术派的代表。

可如今,它在中国市场深陷困境,销量持续下滑,策略转向激进,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后,销量断崖式下滑,电车梦破碎?-有驾

其转型速度和能否适应中国政策支持下的新能源渗透率,将决定它未来的走向,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笔者以为:命运几何?

马自达当前在中国市场的境遇,确实不容乐观。销量持续低迷,新能源转型之路更是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汽车市场高企的新能源渗透率和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无疑给这家曾以个性化著称的车企带来了巨大压力。

未来,马自达是选择黯然退出中国市场,还是继续坚持下去,寻求那份渺茫的生机?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留给马自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它的每一步选择,都将写下历史的注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