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上还在因为价格战而喋喋不休的时候,比亚迪又出手了。
7月初,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C和B即将推送重大OTA,约15个场景的泊车、行车、安全功能将被推送给所有天神之眼的用户,并郑重承诺: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依法由本车承担的损失全面兜底,这对于一些竞品来说,不比降价更可怕?
想想这样一个场景,当车主在商场地下车库启动智能泊车功能时,可能会因为一些失误导致剐蹭或者撞车,但使用智能泊车之后责任归属到底如何判断?保险公司是否理赔?来年保费会不会上涨?车企的免责条款又会如何界定责任?这些或许都是车主会琢磨的问题。
如今,比亚迪让用户的这种顾虑消失在空气中了,“智能泊车撞了,我赔!”
这句承诺或许会让竞品再次破防,这才是真正技术公司应该做到的事情,让技术来为安全护航。
智能驾驶行业始终绕不开一个核心矛盾:技术迭代速度与责任划分进度的严重脱节。当前,即便是标榜“L2+”“L3”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其用户手册中也往往充斥着“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等免责条款。一旦发生事故,责任界定往往陷入“用户操作不当”与“系统缺陷”的拉锯战,最终多数风险仍由用户承担。
比亚迪的兜底承诺,彻底打破了这一行业潜规则。根据承诺,用户在天神之眼智能泊车辅助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无需走保险流程,直接联系比亚迪售后即可解决。这意味着,有条件的智驾事故责任从用户端正式转移至车企端,用户无需为智能系统的失误“买单”。
既然责任安全问题有了新的解决办法,让我们来看看本次天神之眼OTA升级,涉及到的方面。
泊车场景的“极限突破”是本次OTA的核心亮点。新增的“三速泊车”功能,可根据车位大小自动调节车速,窄车位低速精准控制,宽车位高速高效泊入,较传统智能泊车效率提升40%;“车头泊入”解决了SUV等大车“倒车入库难”的痛点,即便新手也能轻松完成车头直接扎入车位;“偏置泊车”则针对常见的“车位线模糊”“邻车压线”场景,通过算法预判预留安全距离,避免剐蹭;而“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功能,让车身宽度减少15cm,轻松应对城中村3米窄巷等极限场景。
更关键的是“悬空障碍物识别”的优化——此前行业普遍难以识别的悬空管道、低矮横梁等,如今通过天神之眼的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7%,在广州某商场地下车库的测试中,系统成功避开了距地面1.8米的悬空风管,而同类竞品在此场景下的识别失败率达35%。
行车与安全场景的升级则进一步完善了智驾的“全场景覆盖”。行车方面,“环岛通行”功能通过高精地图与实时感知融合,可处理多车道汇入、大型车辆穿插等复杂情况;“高速施工借道绕行”能在1.5公里外识别水马与锥桶组合,自动规划应急车道绕行路线,较人工反应快2-3秒。
安全层面的升级更显“技术温度”:夜间80km/h时,系统可识别两轮车突然变道侵入,并实现平稳刹停;日间90km/h的施工场景中,对水马与锥桶组合的识别刹停成功率达100%;即便是暗光环境下120km/h遇到静止前车,也能通过“两段式舒适刹停”避免急刹导致的乘客不适。这些功能的背后,是比亚迪11万工程师团队历经500万公里实测的技术沉淀。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OTA的规模堪称行业之最——覆盖天神之眼A/B/C三大平台,涉及超20款车型,仅用5个月就实现超百万台保有量的车型同步升级。这种“大规模、快迭代”的能力,印证了比亚迪“软件定义汽车”的硬实力。
从“免责条款”到“兜底承诺”,从“功能堆砌”到“责任闭环”,比亚迪的智能泊车革命,本质上是一场“有温度”的进化。当技术不再冰冷,责任不再模糊,智能驾驶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而这场由比亚迪开启的行业变革,终将让“智能泊车撞了我赔”从“比亚迪承诺”变成“行业标配”,让每一次泊车都充满安全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