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猎车主扣帽子,反咬同行搞分裂,理想被逼绝境?

下一步不得搞分裂了

李想估计自己都没想到,事情会朝着这个方向狂奔。前脚还在琢磨怎么跟那辆被撞翻的卡车掰扯清楚物理学原理,后脚就发现,全网的火力点压根儿就没在车身上,而是直接对准了方向盘后面的人。这就好比打架,你还在那扎马步运气呢,人家一板砖已经呼你家粉丝脸上了。

围猎车主扣帽子,反咬同行搞分裂,理想被逼绝境?-有驾

抖音上那阵仗,简直了。一夜之间,仿佛全中国的理想车主都约好了似的,集体上演“停车的108种错误示范”。这个横着占俩车位,那个堵着消防通道,视频拍得那叫一个“证据确凿”。更绝的是,这些视频还被整整齐齐地打包,贴上了一个闪亮的新标签——“李想车主的素质”。嚯,这一下,可不是某个司机大哥不讲究了,而是直接给几十万车主集体发了张“差评卡”。这波操作,用网友的话说,比直接拿锤子砸车还狠,简直是降维打击,直击灵魂深处。

这股风吹得邪乎,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局”?你要说乱停车这事儿,那真是每天都在上演的城市交响乐,甭管开的是啥牌子的车,总有那么些“灵魂车手”能把车停出一种六亲不认的姿态。可偏偏,这回聚光灯就“Duang”地一下,精准地打在了理想汽车上。你说巧不巧?就像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说的:“当所有摄像头都对准你的时候,你最好别眨眼,因为连你眨眼的频率都会被分析成心虚的表现。”这哪是讨论交通文明啊,这分明就是一场早就写好剧本的“围猎”,目标明确,弹药充足。

不得不说,现在的车圈,真是一片血雨腥风的“黑暗森林”。以前大家还算讲点“武德”,你出个新车,我顶多找几个KOL测评一下,挑挑你续航虚标、内饰廉价的毛病,大家围绕产品本身“友好”切磋。可现在呢?不跟你聊车了,直接聊你的用户。这就好比俩餐馆竞争,我不说你家菜难吃,我说去你家吃饭的食客都吧唧嘴、抖腿,你说这老板还怎么做生意?这种把矛头从产品转向用户的打法,说白了,就是要把一个品牌彻底“社会性死亡”。它撕裂的不仅仅是品牌和用户之间的信任,更是在消费者群体里埋下了一颗钉子,制造对立。今天可以定义“理想车主”,明天是不是就能定义“蔚来车主”?后天再给“小鹏车主”也来个画像?再往下走,是不是开油车的和开电车的都得互相看不顺眼了?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在煽动群众斗群众,下一步,不得搞分裂了?

想当年,理想ONE靠着“奶爸神车”的精准定位,硬是在一片红海里杀出条血路,靠的就是那批黏性极强的用户社群。李想本人也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和用户打成一片,打造一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流量玩法,在顺风局里确实能呼风唤雨,让品牌声量指数级增长。可一旦风向变了,这种深度捆绑就成了双刃剑。当初捧你有多高,现在就能让你摔得多惨。你引以为傲的用户,瞬间就成了对手攻击你的最佳弹药。这事儿也给所有新势力车企提了个醒:在中国做生意,光靠玩转流量和粉丝经济,那迟早是要“翻车”的。毕竟,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不是白干的,大家心里都有杆秤,一时的情绪上头,不代表能被一直牵着鼻子走。

坦白说,这波舆论风暴里,理想汽车多少有点“哑巴吃黄连”的憋屈。你说它怎么回应?发个声明说“我们车主素质都很高”?那不是更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嘛。还是挨个去联系视频里的车主,让他们出来道歉?那得累死公关部门。这场风波,就像一场无法扑灭的野火,因为它烧的不是具体的木柴,而是人们心中早已存在的刻板印象和情绪。它巧妙地利用了“仇富”心态和对部分驾驶者不文明行为的普遍反感,然后轻轻地把“理想汽车”这个标签贴了上去。

这场闹剧,最终会怎么收场?或许一阵风过后,大家又会被新的热点吸引,忘了这茬。但它在行业里划下的这道口子,却很难愈合。当竞争不再是产品力的比拼,而是毫无底线的相互构陷和用户攻击,那伤害的将是整个行业的生态。到头来,没有谁会是真正的赢家。或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谁带了节奏,而在于为什么这种节奏总能一呼百应?这背后,是不是也反映了我们社会在快速发展中,人与人之间愈发疏离和对立的现实?或许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那么,当下一个品牌成为被“围猎”的目标时,我们是选择跟着起哄,还是能多一点点独立的思考呢?这事儿,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