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汽车圈子里的事儿,真是越来越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咱们普通老百姓辛辛苦苦攒钱买辆车,图的是个啥?
以前吧,大家想的都挺简单,就是要结实、安全、省油、耐用,开出去有面子。
可现在,尤其是看那些新能源车的宣传,感觉画风全变了。
这不,前阵子车圈里挺有名的一位大咖,叫陈震,他体验了一款还没上市的新车,叫改款智界R7,就是华为和奇瑞一起搞的那个。
体验完了,他发了个视频,那叫一个激动,把这车一顿猛夸。
结果这一下可好,非但没给车带来多少好评,反而把自己和这款车一起送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现在的车,宣传重点到底应该是啥?
是那些高科技配置,还是车子本身的安全和质量?
这事儿的起因其实很简单。
陈震作为资深车评人,拿到了这台改款智界R7的试驾车。
他视频里重点说了两个让他特兴奋的点。
第一个,是车子的新颜色,一个叫“极光绿”的配色。
他说这个颜色在光线底下那个质感,简直是绝了。
听他那口气,就好像这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件艺术品,光是颜色就值回票价了。
第二个,他特别赞赏这台车在智能驾驶硬件上的投入,用了个词叫“直接拉满”。
意思就是说,这车为了让你体验到最牛的自动驾驶,把能想到的高科技零件全给你装上了,毫不吝啬。
本来嘛,车评人夸新车,大家也都习惯了。
可这次网友们不买账了,评论区里一下子就炸了锅。
各种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说的话也相当直接,一点没给面子。
有网友就问:“怎么回事啊?现在评车都变成评颜色和评零件数量了?一辆车最根本的东西,比如安不安全,撞一下会怎么样?底盘扎不扎实,开起来稳不稳?这些最考验造车功夫的地方,怎么一个字都不提了?”还有人说得更尖锐:“这宣传是不是本末倒置了?我们买车是买个安全的交通工具,不是买个装着轮子的游戏机。天天吹激光雷达有几个,座椅带不带按摩,车里有没有冰箱,这些东西难道比人的命还重要吗?”
你看,这问题一下子就戳到了大家心里最敏感的那根弦。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就是咱们现在买新能源车,到底应该看重什么。
咱们先来看看这台引发争议的智界R7,它到底在宣传什么。
说实话,这车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确实是下足了功夫。
首先就是它的智能驾驶系统,这可是华为的招牌。
新车在车顶上装了个192线的激光雷达,这东西就跟给车装了一双“火眼金睛”一样,能看得特别远、特别清楚,周围有什么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更厉害的是,它不光前面有,在车屁股后面,又给你加了一个高精度的固态激光雷达。
这下好了,前后都有“哨兵”,理论上能实现360度无死角的监控。
再加上其他各种传感器,数量比老款多了不少。
车厂这么干,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告诉你:在智能驾驶这块儿,我就是顶配,就是最强的,你们谁也别跟我比。
再来说那个“极光绿”的颜色。
现在的车企,是真把颜色给玩明白了。
从之前问界M9那个很火的橙色,到小米SU7那个像海水一样的蓝色,一个好看又特别的颜色,能让车子立马在网上火起来。
智界R7这个“极光绿”,听名字就挺高级,在宣传海报上也是绝对的主角。
这策略很清楚,就是要在成千上万辆车里,用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让你第一眼就记住它,讨论它。
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网友们觉得,你把这些东西当成最大的卖点,是不是有点跑偏了?
大家心里想的是,一辆车,首先得是个好车,然后才是一个智能产品。
什么叫好车?
最起码得安全吧。
车身结构用的是什么钢材?
够不够硬?
万一发生碰撞,能不能最大程度保护车里的人?
这些东西,宣传里很少提。
其次,车子得好开。
底盘调校得怎么样?
过个坑坑洼洼的路面,车里会不会颠得七荤八素?
开快了转弯,车身稳不稳定?
这些都体现了一家车企的“内功”,是造车的根本。
可现在,这些“内功”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没人愿意多说了。
反倒是激光雷达多了几个,屏幕大了几寸,有没有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了大家比来比去的重点。
这让很多老司机和注重实际的消费者感到很困惑。
面对大家的质疑,陈震也出来解释了。
他的意思是,大家别误会,不是说安全和底盘不重要。
而是说,对于现在的主流大厂来说,这些“基本功”都已经不是问题了,是必须做到的“及格线”。
就好比学生考试,大家都能考到60分以上,甚至80分,你再强调自己及格了,没啥意义。
所以,现在消费者更关心的,是那些能让你用起来更爽、更有面子、体验更好的“附加题”,也就是那些智能化的、个性化的配置。
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咱们得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好好想想。
一方面,他说得确实有部分事实依据。
这些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得太快了,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我们自己的品牌确实做得越来越好。
就拿安全来说,你看现在各种碰撞测试的排行榜,很多国产车都能拿到最高分,成绩甚至比一些国外大牌还好。
而在开车的感觉上,电动车天生就比油车开起来更安静、更平顺,加速也快。
至于底盘,像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些老牌大厂,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调校水平也上来了。
所以,说“基本功及格”了,不算吹牛。
那么,既然大家基础都打得不错,怎么才能脱颖而出呢?
车企们想到的办法,就是疯狂地在“附加题”上加码,搞起了“军备竞赛”。
你车里的芯片是高通8155,那我的就必须上最新的8295;你有一个激光雷达,那我就装三个,让你看看谁更“智能”;你的中控屏幕是15英寸,我的就直接搞个贯穿整个仪表台的超大连屏。
更别提“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组合拳,几乎快成了国产高端新能源车的“标准配置”。
智界R7的宣传策略,正是这场激烈竞争的一个缩影。
它最大的靠山是华为,最拿得出手的自然就是智能化技术。
所以,它肯定要把这个最强的优势当成最大的喇叭来喊,让全世界都知道。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商业打法,用自己的长处去打别人的短处。
至于安全、底盘这些,不是它们不重视,而是在宣传上,这些点很难像“多一个雷达”或者“一个新颜色”那样,能快速地抓住人的眼球,形成话题。
你说“我的车很安全”,听起来总感觉有点空泛,不如说“我的车能自己开”来得有冲击力。
所以说,这场关于智界R7的争论,表面上看是配置和本质谁更重要,往深了说,其实反映了我们汽车消费观念的变化。
当一辆车能做到安全、好开之后,人们自然会开始追求它好不好玩、坐着舒不舒服、看起来够不够酷。
这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觉得网友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如果所有车企都只盯着“冰箱彩电”,而忽视了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车身防锈工艺、零部件的耐久性、长期的质量稳定性上下功夫,那是非常危险的。
毕竟,再聪明的车,也首先得是一台结实可靠的车。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辆车到底好不好,不是靠配置表堆出来的,而是要靠时间和口碑来证明的。
那些只顾着做表面文章,而忘了造车根本的企业,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这场由陈震夸车引发的口水战,其实对整个行业和我们每个消费者都是一次挺好的提醒。
它告诉车企们,追求高科技、追求酷炫没错,但千万别忘了,造车的初心是安全和品质。
它也告诉我们自己,在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吸引时,也得冷静下来想一想,这辆车最基础的部分,到底扎不扎实。
最终,这场辩论谁对谁错,还得看市场的选择。
等8月份这台改款智界R7真正上市了,大家会用自己的钱包来投票,到时候我们就能知道,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到底是那些看得见的科技配置更能打动人心,还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关乎长远的车辆本质,才是大家最看重的东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