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辆刚上市才一周的新车,就敢对自己“下狠手”?理想汽车的纯电i8,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例子。还记得7月29日那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吗?彼时李想高调站台,三款配置、亮点功能齐上阵,本以为又是一场热卖在即。可没过几天,风向突变——价格和配置全线调整,只保留Max版本,并且直接降价1万元,这操作简直比买基金还刺激。
你可能会问:这不是刚卖出去就打脸首批用户吗?但事实远比表面复杂。先来看数据说话,据行业大V孙少军透露,截至调整前,理想i8订单只有区区六千张。而作为对比,同品牌售价更高的L9当年可是首小时就破万单。这落差,让不少网友忍不住吐槽:“是不是定价太飘了?”、“冰箱都不给标配,还怎么吸引家庭用户?”更有懂行的人指出,新车三种配置其实只有顶配最香,中低配不仅芯片算力缩水,还连个冰箱都没有,这在讲究舒适体验的中产家庭眼里确实有点掉分。
再看销售端反馈,更是直白。有广州展厅销售表示,新政策官宣当天,他一个小时内就签下十多单,“很多客户本来犹豫要不要等等,现在一听加量不加价,都果断出手。”这样的转折,也难怪业内人士感慨:“这个选择估计也只有李想本人拍板得下。”而巧合的是,自从发布会结束后,这位素来活跃于微博的大佬突然“消失”了一周,不禁让人猜测他是在闭门思考下一步棋。
那么,为何理想要冒着伤害品牌信任度的风险做如此激进调整?归根结底,是整个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变了。一方面,同级别竞品蔚来的乐道L90风头正劲;另一方面,更现实的问题来自内部——增程混动老将L系列销量出现明显滑坡。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7月交付量环比暴跌近6000辆,同比减少40%,无论是25万起步的L6还是41万起售的L9,全线承压。不仅如此,包括问界M8、领克900等竞品新车型也纷纷抢占原本属于理想的位置,它们价格重叠、产品力强劲,把消费者的钱包撕扯得七零八落。
有人说,这是新能源车企“卷生卷死”的真实写照,也是行业走向成熟必经之路。从另一个角度看,理想此次快速应变,其实反映出企业对市场变化极其敏锐。毕竟,比起死守旧策略,被市场淘汰才是真正无法承受之痛。“自砍两刀”,既是妥协,也是一次豪赌。如果成功逆转口碑和销量,那就是教科书式案例;如果失败,则很可能进一步蚕食自身基本盘。这其中利弊权衡,你怎么看?
回到消费者层面,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这种“一周改命”的操作?有人觉得厂家诚意满满,有错能改总好过装聋作哑。但也有人担心,以后买新车是不是都该观望几个月再决定,否则随时被降价割韭菜。你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况,又怎么看待这种激烈博弈中的品牌选择?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赛道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轻松躺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