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谁家要是能搞到一张“工业券”,那可比现在中彩票还让人眼红! 自行车都得凭票抢,更别提摩托车了,简直是身份的象征。
想买?先过“指标办”那一关,那难度,堪比登天。 于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冒出了一种“四不像”——助力自行车。
说它是自行车吧,它能“嗡嗡嗡”地响;说它是摩托车吧,又得蹬几脚才能启动。 这玩意儿,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缝合怪”,土味创新。
话说当年,“二八大杠”那可是国民座驾,皮实耐用,一家老小都靠它。 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人们对速度的渴望,谁不想更快一点?效率就是金钱!
助力自行车,就这么成了弄潮儿们眼中的“香饽饽”。 住在文化馆的林伯,绝对是那个年代的弄潮儿。 他托关系从广东搞来一套改装件,硬生生把自己的“二八大杠”升级成了“半个摩托”。这套件的核心就是一台小小的汽油发动机,往后车架上一装,再连上油箱、拉绳启动器,齐活!
拧动车把上的“油门”,那声音,倍儿有面儿! 这“半个摩托”真能提高效率吗?也分情况。
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它确实比纯人力快不少,但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得你怀疑人生,感觉车都要散架。 而且,这玩意儿费油,噪音还大,骑出去回头率是高,但扰民也是真。
最关键的是,那时候加油站少,供油是个大问题。 后来,随着加油站遍地开花,正经摩托车也放开了买。
谁还稀罕这“土炮”助力车?原装进口的摩托车,它不香吗?助力车,最终还是被时代的车轮碾压成了“时代的眼泪”。 这事儿也挺有意思,就像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刚开始觉得新鲜,一窝蜂涌上去,后来发现坑太多,又开始回归理性消费。 时代在变,人们的需求也在变。
话说回来,助力自行车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充满活力、敢于创新的时代。 它提醒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局限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见过的最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吗?它又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