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508TOPS算力和33.3米刹车距离背后,雷军可能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反击速度

小米SU7的508TOPS算力和33.3米刹车距离背后,雷军可能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反击速度

昨天朋友圈又被小米SU7刷屏了。作为一个开了快二十年车的人,我对这些新势力的宣传向来比较谨慎。不过这次看到33.3米的刹停数据,还是忍不住多关注了一下。

说实话,这个成绩确实不错。我记得前几年试驾过一台奔驰C级,销售当时特别骄傲地说他们的刹车距离是36米。现在想想,时代变化还真快。布雷博的四活塞卡钳我在赛道日见过,配合博世的制动系统,硬件基础算是过关了。

小米SU7的508TOPS算力和33.3米刹车距离背后,雷军可能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反击速度-有驾

最让我感兴趣的其实是那套城市辅助驾驶。508TOPS的算力听起来很唬人,但我更关心的是实际表现。前段时间在上海试了几家的系统,坦白说大部分时候还是得人工接管。特别是那些复杂路口,算法经常“发呆”。

小米这套如果真能做到98.7%的路口通过率,那确实值得夸一句。不过我比较好奇这个数据是怎么测出来的——是在理想的测试环境,还是真的在北京早高峰的西二旗测的?

小米SU7的508TOPS算力和33.3米刹车距离背后,雷军可能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反击速度-有驾

代客泊车这个功能倒是挺有意思。2公里跨楼层记忆,听起来像科幻电影。我家楼下的车库就是那种老式机械车位,两边只比车宽出一点点,我自己停都得小心翼翼。如果机器能搞定,那确实省事儿。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功能在北上广深的商场地库可能还行,换到三四线城市那些奇形怪状的停车场,估计就抓瞎了。毕竟中国的停车环境,连老司机都得服气。

小米SU7的508TOPS算力和33.3米刹车距离背后,雷军可能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反击速度-有驾

充电这块儿,800V平台485kW峰值功率,5分钟补能220公里。数据很漂亮,但关键是有多少桩能支持这个功率?我前两天开朋友的电车去趟河北,大部分服务区的桩还是120kW的。技术再先进,基础设施跟不上也是白搭。

智能座舱方面,小爱同学接入大模型,支持10条指令并发。这个我倒是挺期待的。现在的车机系统,别说10条指令了,连“导航到王府井,顺便把空调调到24度”这种简单组合都经常搞不定。

小米SU7的508TOPS算力和33.3米刹车距离背后,雷军可能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反击速度-有驾

底盘技术上,CDC减震器配空气悬架,10挡阻尼调节。这套配置以前只有奔驰S级、宝马7系才舍得用。5毫秒的调整响应,理论上确实能让路面冲击降到最低。不过这种高科技玩意儿,后期维护成本怎么样,小米有没有想清楚?

透明底盘功能我觉得挺实用,特别是对女司机来说。5厘米的识别精度,基本上路面有个烟头都能看见。记得当年我媳妇刚拿本时,最怕的就是底盘蹭到什么东西。

V2X车路协同听起来很高大上,能接收前方5公里的路况信息。但这个功能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政府的智慧交通建设进度。在杭州、深圳这种智慧城市试点,或许能体验到。但在大部分地方,估计还是摆设。

小米SU7的508TOPS算力和33.3米刹车距离背后,雷军可能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反击速度-有驾

能耗管理这块儿,冬季续航兑现率从68%提到82%,这个改善还是挺明显的。我几个北方朋友,冬天开电车那个焦虑劲儿,真是够呛。如果真能做到这个水平,东北市场说不定会有起色。

数据安全方面,硬件级加密,90%本地化处理。这在现在这个时代,算是必须的。谁也不想开个车还得担心隐私泄露。

小米SU7的508TOPS算力和33.3米刹车距离背后,雷军可能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反击速度-有驾

但说到底,汽车这个行业,技术只是一个方面。制造工艺、品控、售后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小米虽然在消费电子领域很成功,但汽车制造的复杂性完全是另一个量级。

更重要的是,传统车企不会坐以待毙。奔驰、宝马、奥迪这些百年老店,技术储备和供应链关系不是吃素的。一旦他们真正发力,新势力的优势可能很快就会被抹平。

小米SU7的508TOPS算力和33.3米刹车距离背后,雷军可能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反击速度-有驾

雷军确实很厉害,但可能低估了这场战争的复杂性。智能汽车这个赛道,还远没到分胜负的时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