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递网 乐天 11月26日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总裁马东辉、首席财务官李铁、CTO谢炎今日出席电话会议,并与投资者展开交流。
马东辉在电话会议上透露,2025年通过理想i6和理想i8构建了BEV的产品矩阵,覆盖主流和高端家庭纯电市场,完成了增程和纯电双能源形式的产品布局。
“关于纯电车型的核心亮点,i系列产品实现了区域渗透率的大幅突破,特别是对于像北京、上海、江浙等纯电核心市场,9月份的订单都有大幅增加。”
马东辉指出,目前理想i8和理想i6两款产品正经历“产能爬坡-交付提速-市场渗透”的发展路径。从11月起,为了解决产能爬坡,理想i6电池的供应将正式启用“双供应商”的模式。预计明年年初,理想i6的月产能将稳步提升到2万台。
理想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的自由现金流为-89亿元(13亿美元),而2024年第三季度为91亿元,2025年第二季度为-38亿元。
对此,李铁解释说,受季度交付量下降和供应商付款周期缩短的影响,第三季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压力更大。
“我们重视与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响应监管部门的要求。目前我们应付账款的结算账期为60天,支付方式均采用电汇或银行承兑汇票,以保证流动性。”
以下是理想汽车电话会议核心内容:
提问:任何技术和产品代际研发和切换都需要时间,展望未来一年,2026年有什么能够期待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基于未来10年的考量,投资人大概在多远的未来,真正能够看到公司产品和技术的跳升,感受到真正的不同?
李想:我们认为,2026年搭载我们以M100芯片为核心的AI系统开始交付时,真正的价值和体验就会发生改变。具体的改变和我前面讲的类似,把汽车从被动使用变成真正的自动化、主动化来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和体验,并不是说我们要做Deep Research、Coding,或生成一个视频,而是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和高频体验中,每天都会感受和体验到这样的价值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关于未来十年到底有什么明确的功能或者价值可以呈现,基于我们对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的理解,它没有办法像传统编程或者硬件功能,有着明确功能这样的特性,而是说当我们去构建整个人工智能的系统化能力的时候,只要一些最关键的核心问题被解决,或者在一些关键性能上进行突破,它就会带来一系列体现在我们具体生活中或者产品价值上的改变,这种改变甚至会远超预期。
我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理解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够给物理世界、给产品、给日常的生活带来的转变以及背后的驱动力,而非传统的编程和功能模式的呈现方式。
提问:理想汽车的产品从增程向纯电切换,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很多挑战,我们也已经经历了一些挑战,在未来纯电车型的三电领域,围绕电动技术和产业链,理想汽车做了哪些有效的技术储备和供应链储备?是否可以给投资人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信心?
马东辉:实际上,理想汽车一直聚焦三电核心技术自研,实现电驱动、电池和电控技术的突破。
在电驱方面,主要聚焦对用户有价值的能效以及体验等。我们自研了碳化硅功率芯片,自研自制了功率模块以及电机控制器的生产和研发。与此同时,理想汽车也自建了专属驱动电机工厂,构建了从碳化硅芯片,到功率模块,再到电机的全链条自研能力。我们的电驱技术不仅应用在纯电车型上,也包含全系增程车型,可以保证驾驶过程的安静和平顺,还有效优化了能耗水平,提升车辆续航里程。
关于电池技术,我们聚焦在充电速度和安全方面,围绕5C超充电池构建了全栈自研能力,包括电芯的化学体系、BMS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模型和算法,以及电池Pack的布局和结构设计,可以实现超快充、长续航和长寿命三重核心优势。在电池供应布局方面,我们规划采用外购加自研合资的双模式。明年,我们将量产理想自研品牌的5C电池,通过自研技术产业化落地,进一步加强电池的安全性能,升级用户补能体验。
最后关于电控方面,我们通过软硬件的全自研打造极致的驾驶质感。在软件端,我们可以实现动力控制、能量管理以及发动机标定等全栈自研。在硬件端,核心的控制器比如PCB Layout以及底层软件的自主研发,都是理想汽车全栈自研的。通过与自研底盘技术的协同,可以精准优化车辆的驾驶性和平顺性,具有好开、易上手等驾驶特质。
总体而言,通过三电技术自研,我们希望能够以技术硬实力,为用户带来“充电快、续航长、好开又安全”的确定性体验。
提问:我更加关注理想汽车短期的经营挑战和进展,关于纯电车型,请问理想i6以及理想i8目前订单及交付的情况如何?当下公司如何解决供应的问题?对后续销量有何展望?
马东辉:今年我们通过理想i6和理想i8构建了BEV的产品矩阵,覆盖主流和高端家庭纯电市场,为理想汽车纯电业务长期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成了增程和纯电双能源形式的产品布局,实现了有效互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关于纯电车型的核心亮点,i系列产品实现了区域渗透率的大幅突破,特别是对于像北京、上海、江浙等纯电核心市场,9月份的订单都有大幅增加。
关于供应,目前理想i8和理想i6两款产品正经历“产能爬坡-交付提速-市场渗透”的发展路径。从11月起,为了解决产能爬坡,理想i6电池的供应将正式启用“双供应商”的模式。我们会保障两家供应商的电池在性能和质量标准上的一致性。预计明年年初,理想i6的月产能将稳步提升到2万台。
在此,我们也想向理想i6的订单车主致以诚挚的歉意。受核心零部件供应的规划和产能爬坡的影响,您的提车时间有所延迟,感谢您的信任和选择,也恳请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时间,我们将联合供应商一起,全力加班加点提升产能,加速交付的进程。
提问:公司第三季度的经营现金净流出进一步扩大,现金储备有所减少,原因是什么?怎么看待后续现金流的情况?
李铁:受季度交付量下降和供应商付款周期缩短的影响,第三季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压力更大。
我们重视与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响应监管部门的要求。目前我们应付账款的结算账期为60天,支付方式均采用电汇或银行承兑汇票,以保证流动性。
提问: 如何看待明年置换补贴政策的变化,以及购置税提高至5%的影响?如果补贴退坡的话,公司相对应的销售策略是什么?
马东辉:关于置换补贴以及购置税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汽车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过程,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凸显期。购置税政策退坡,短期市场会产生波动,因为用户会在2025年底集中去锁定优惠,出现“翘尾效应”,而在2026年第一季度的销量自然会出现环比下调。
长期来看,我们仍然维持乐观,NEV渗透率会稳步增加,2026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可能达到55%-60%,高端市场NEV渗透率会突破60%。
关于理想汽车的应对策略,首先在过渡阶段要保障用户利益,且新车型要适配新规范。过渡期,我们推出“安心购车方案”,比如承担理想i6年底前锁单用户跨年交付的购置税差额。并且,我们的2026年款所有产品的油耗、电耗全部达成新政策要求,让用户可以享受2026年新政策优惠。
长期来看,还是要强化用户价值,通过技术升维对冲政策退坡影响,没有捷径。2026年,我们将采取800伏高压平台以及5C超充电池,提高效率,降低能耗。2026年,我们将建成约4800座超充站,高速充电桩的占比预计超过35%;通过深化供应链的国产化、规模效应,稳定价格。产品力我们也会加速迭代,保持2026款车型产品力领先。
总结来说,政策退坡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水岭。2026年,理想有信心实现交付量历史突破,以产品力和用户价值去穿越周期,巩固高端市场领先地位。
提问: 2026年,理想L系列将迎来重大改款,请问有哪些亮点可以期待?
马东辉:关于2026年理想L系列改款车型的时间跟亮点,本来产品具体发布时间和细节应该是在合适的时机正式、全面地对外公布,但今天我还是想稍微透露一下。
首先,2026年理想L系列的大改款是基于用户反馈以及核心技术积累打造的代际级的迭代产品,去承接“2026年理想重回增程产品领先地位”的整体战略目标。在车型配置方面,我们会回归精简的SKU模式,兼顾市场覆盖和供应链效率,希望实现核心体验“全系拉满”,彻底消除入门版体验打折的痛点;
在设计方面,我们也会延续家族的经典设计基因,同时强化豪华质感的升级,平衡品牌高辨识度和用户体验的新鲜感,打造更加贴合家庭需求的产品形态;在技术方面,全系会标配5C超充技术,能和我们现在的纯电超充网络更好地协同,更好地解决补能的焦虑。同时,依托增程领域先发优势和技术沉淀,进一步强化理想汽车是增程领导者的品牌认知。
2026年L系列大改款的核心,是用“确定性的技术升级、确定性的交付节奏、确定性的用户价值”,从容回应市场的不确定性。
提问:理想汽车于四季度宣布的MEGA召回计划,为何相关成本提前至三季度计提?此次召回的成本金额如何测算,供应链与公司各自承担的比例是多少?这对公司四季度的毛利率将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召回进展如何?MEGA的最新订单情况能否透露?
李铁:我们按照会计准则,基于目前情况,将2024款MEGA召回作为期后事项,并按照估算的金额,在Q3对MEGA召回的事项提了约11亿元的质保成本。关于召回细节,我们已发布相关公告,在此不再重复具体信息。
目前我们正全力生产电池以满足召回需求,这也导致了2025款MEGA交付量的下降,因为我们将大部分电池优先用于更换2024款召回车辆,公司这一主张体现的是对客户权益的保障。
提问:能否请管理层分享一下VLA司机大模型当前的进展、用户的反馈、后续的研发目标和迭代的进度?
马东辉:理想VLA司机大模型已经在9月份全量推送给AD Max车型,我们凭借模型迭代的迁移能力,快速覆盖从新款的理想i系列到2022款理想L9。让所有用户都能同步体验它的核心能力,让老车主也能够享受新科技。通过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体验升级有明显成效,特别是理想i系列车主,智驾使用意愿很强,用户日活与MPI(接管前平均行驶里程数)均呈现上升趋势。
用户也普遍反馈,VLA在纵向控制上更加丝滑,绕行的决策更加果断,在复杂路口的准确性方面也显著提升。后续我们会不断迭代,实现功能持续突破。OTA8.0作为首个全量推送的版本,以安全为核心优化体验。在12月初,我们会推送OTA8.1版本,进一步提升VLA的感知能力,响应更加精准。
在12月底,我们会进行架构升级,重点强化语言和行为信息交互,优化决策的流程,并且会适配2026年自研芯片M100。后续,我们也会有更多创新的功能陆续落地,推出行业首创防御性AES功能,升级安全防护的能力,我们也在探索“任意车位到任意车位”的全场景泊车,并且结合我们自建的高速超充站实现智能找站“VLA充电”的功能,真正完善智能出行的生态。
提问:请问理想汽车自研芯片以及自研操作系统开源的进展和后续规划是什么?
谢炎:我们认为,一个高效率的AI推理执行系统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基础。
为了高效率,首先需要把推理执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而不是一个个单独的零部件。我们自研设计的控制器硬件和操作系统,帮助我们的研发速度从行业平均15个月降低到了9个月,成本下降了20%。
推理执行系统里有很多组件是供应商提供,为了更快速的协同创新,我们选择开源“星环OS”操作系统,和供应商、志同道合的友商一起加速生态系统的迭代演进。在9月,星环OS技术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16家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伙伴共同签署《星环OS社区章程》,包括整车厂、芯片、软硬件服务、汽车零部件等企业。
同时我们正在积极演进我们的端侧物理AI的基础大模型,着重增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让模型“看的更远”、“思考更准确”以及“反应更快”。
AI推理芯片是这个系统的算力核心,搭载我们自研芯片的控制器目前已经开始大规模系统测试,预计明年正式部署。配合我们自己的基础大模型、编译器和软件系统,预计在VLA架构的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上,M100的性能和成本比可以达到目前高端芯片的3倍以上。
在掌握高效AI推理执行系统的基础上,我们希望未来提升迭代速度,不断提升性能和降低成本。同时,我们下一代平台和芯片也已启动设计。
———————————————
雷递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