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跟你说,最近这“蔚小理”的四季度指引一出来,朋友圈简直跟过年一样。
一堆人拿着那个数据表,就开始指点江山了。
你看,蔚来营收最高,小鹏交付数量最多,理想好像夹在中间,有点尴尬。
是不是感觉有点乱?
我跟你讲,就这么干巴巴地看这两个数,太外行了。
这就像相亲,你只问对方身高体重,然后就决定要不要继续,这不扯吗?
你得看看人家是肌肉还是虚胖,对吧?
咱们先拆开看看蔚来。
营收三家最高,听着是挺牛的。
但你品品,蔚来卖的都是啥车?ET7、ES8,单价动不动就四五十万。
卖得贵,总营收高一点,这不算是意料之外的事。
这就像你开个米其林餐厅,客单价一千块,旁边是家沙县小吃,客单价二十。
哪怕你一天就十桌客人,营业额也可能比人家卖几百份套餐要高。
关键问题是,你这十桌客人,是赚了还是亏了?
每卖一辆车,到底能揣兜里多少钱,这个才是命根子。
所以光看营收,真的只是看了个“面子”。咱们得往里瞅瞅,这生意的“里子”怎么样。
再来看小鹏,交付数量第一,听起来特别振奋人心,对吧?
感觉像是那个闷头学习的同学,突然考了个全班第一。
但是,等一下。
小鹏的销量大头是谁贡献的?是 G6。
G6 这车,产品力确实能打,但它的价格区间,是二十万出头的。
这是典型的用性价比换市场的打法。
说白了,就是“薄利多销”。
这个策略没问题,很多大公司都是这么起来的。
但风险也很明显,你量是上去了,品牌的高端形象会不会被稀释?
赚吆喝是赚了,那赚钱呢?毛利率这个坎儿,它过得怎么样?
数据是死的,但解读数据的人得是活的。你不能让数字牵着鼻子走。
这就好比你开个网店,一个月卖了一万件 T 恤,听着真厉害。
结果年底一算账,刨去成本、运费、平台推广费,发现每件就赚了五毛钱。
这种“热闹”是不是有点虚火?
所以你看,单纯吹捧交付数量,跟单纯吹捧营收一样,都是只看了一半的故事。
咱们绕了一圈,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到底该怎么看这三家?
别急,这才是问题最有意思的地方。
现在轮到理想了。
你看它的指引,交付量是最低的。
如果只看排名,那它不就是“垫底”的那个?
但你再去看另一个数据,人家可是三家里面最早实现稳定盈利的。
现金储备据说也相当健康。
这就很有意思了。
理想的打法,更像是一个狙击手。
它不追求火力全开、遍地开花,而是瞄准一个特别精准的用户群——家庭用户。
L 系列几款车,就像是不同口径的子弹,但打的都是同一个靶心。
这种做法,可能在总量上不会立刻冲到第一,但它的每一枪,可能都打得特别实在。
面子(销量)和里子(利润),你总得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哪个。
所以,咱们别再玩什么“谁是第一”的无聊游戏了。
这三家公司,它们从根上就不是一回事。
它们压根就没在同一条跑道上赛跑。
蔚来,它想做的是一个高端生活方式品牌,换电体系是它的护城河,也是它的重资产包袱。它是在用钱换时间,赌一个遥远的未来。
小鹏呢,它的灵魂是“技术宅”,把宝押在了智能驾驶上。它想靠技术领先来打穿市场,现在的走量,更像是在为它的智能系统积累数据和摊薄成本。
而理想,就是那个最像产品经理的公司,用户要什么,它就给什么,而且给到极致。它走的是一条“实用主义”的路,先活下来,再活得好。
所以,你看懂了吧?
这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各自选了不同赛道的铁人三项。
一个在比豪华体验,一个在比科技上限,一个在比商业效率。
评价它们,不能再用一把尺子了。
你应该拿出一张“体检表”。
蔚来的“体检表”,你得重点看它的毛利率有没有回正,现金流能不能撑到它换电网络实现规模效应。
小鹏的“体检表”,你得看它的智能驾驶技术能不能真的甩开对手,形成壁垒,并且让用户愿意为之付费。
理想的“体检表”,你要看它在纯电车型上,还能不能复制 L 系列的成功,能不能在更卷的市场里继续保持高效率。
别总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能健康地、持续地吃到饭,比什么都强。
这三家,就像是三个性格迥异的厨子。
一个坚持做国宴满汉全席,用料顶级,但前期投入巨大。
一个痴迷于分子料理,玩各种黑科技,想用创意征服食客。
还有一个,就专心做好一道酸菜鱼,把它做到全城第一,天天排队。
你说谁最后能成?
真不好说,但对我们这些“食客”来说,这绝对是好事。
有得选,而且选择还这么多,多幸福啊。
所以啊,别再傻乎乎地被人带节奏了,看懂门道,比看个热闹强多了。
聊了这么多,如果让你投一票,你觉得蔚来、小鹏、理想这三家,谁的模式你更看好?或者说,谁的“故事”你更愿意买单?评论区聊聊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