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续航1000km起,车企掀起新竞赛,谁会笑到最后

2025年,一场因固态电池而起的战火已燃遍全球汽车业。 梅赛德斯-奔驰、丰田、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巨头纷纷亮出量产时间表,将“续航1000公里”作为新门槛。 这场竞赛的核心争夺点,聚焦于2027年,行业公认的固态电池量产元年。 谁能在技术、成本与供应链的三角博弈中率先冲线,谁就将重新定义下一代电动车的游戏规则。

固态电池量产,续航1000km起,车企掀起新竞赛,谁会笑到最后-有驾

从2025年初开始,固态电池领域的动态明显加速。 2月24日,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开启全固态电池道路试验,其测试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50Wh/kg,搭载于EQS车型上,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充电速度提升25%。 这家德国车企计划在2028年左右实现量产,目标是将续航能力提升80%。

日系车企凭借长期技术积累试图抢占先机。 丰田汽车手握超过1300项固态电池专利,并获得了日本政府1200亿日元的资金支持,计划在2027-2028年推出全固态电池车型,目标能量密度为500Wh/kg。 日产和本田则分别将2028年和2030年设为固态电池装车的时间节点。

中国车企的布局更为激进。 比亚迪计划在2027年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实现大规模商用。 广汽集团宣布2026年将在昊铂车型上搭载全固态电池,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 上汽集团计划在2026年量产能量密度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并在2027年实现新车量产交付。 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也纷纷将2026-2027年设为固态电池上车的关键期。

固态电池量产,续航1000km起,车企掀起新竞赛,谁会笑到最后-有驾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采取了“硫化物全固态+凝聚态半固态”双轨并行的高性能路线。 其凝聚态半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5-10%)已应用于理想MEGA车型,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充电12分钟即可续航400公里。 在硫化物全固态领域,宁德时代采用三维多孔“海绵电极”设计,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解决界面阻抗问题,计划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能量密度超400Wh/kg。

比亚迪选择的是“氧化物半固态+硫化物全固态”双轨并行技术路线。 在腾势Z9 GT车型上,比亚迪的氧化物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规模化装车,电解液含量控制在5%左右,能量密度达368Wh/kg。 在全固态电池研发上,比亚迪2024年已下线60Ah全固态电芯,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30℃低温环境下放电效率达85%。

固态电池量产,续航1000km起,车企掀起新竞赛,谁会笑到最后-有驾

三星SDI在固态电池快充技术上取得突破,其测试的固态电池9分钟即可充至80%,电池寿命可达20年,计划2027年开始大规模生产。 华为也加入战局,公布了一项最新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名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固态电池被业界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答案,主要源于其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上的革命性突破。 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采用锂金属负极+硫化物电解质,能量密度可达液态电池的2倍以上(450-500Wh/kg),为续航翻倍奠定基础。

安全性能方面,固态电解质不易燃爆,从根本上解决了液态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质易燃、易挥发问题。 比亚迪、岚图等企业已实现“零自燃”验证,安全性碾压传统锂电。 北京纯锂新能源科技公司研发的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已投产,太蓝新能源的无隔膜半固态电池规模化制备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固态电池量产,续航1000km起,车企掀起新竞赛,谁会笑到最后-有驾

充电效率的革新是另一大亮点。 宁德时代通过AI优化设计将充电速度提升30%,三星SDI的固态电池实现9分钟充至80%的性能,这些突破让“充电比加油快”逐渐成为现实。

尽管前景广阔,固态电池商业化道路仍存障碍。 固固界面阻抗是首要技术难题,电极与电解质接触不良导致内阻激增。 奔驰、宁德时代通过“三明治结构”优化,但量产良率仍不足50%。

锂枝晶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锂金属负极易生长枝晶刺穿电解质,比亚迪、丰田通过涂层技术缓解,但极端工况下仍存爆燃隐患。 界面稳定性和低温性能等技术难题也待突破。

成本是另一大挑战。 当前全固态电池材料成本高达2元/Wh,而液态电池成本仅为0.5元/Wh,100度电池包成本超过20万元。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指出,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要在2030年以后,目前仍存在制造成本高等难题。

固态电池量产,续航1000km起,车企掀起新竞赛,谁会笑到最后-有驾

固态电池赛道已吸引大量资本投入。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国内固态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已超过200家;近4年固态电池行业投扩产规划金额超2000亿元,规划产能超过400GWh。 若以纯电动汽车每辆80千瓦时的电池容量测算,可装车500万辆。

各国政府也加大支持力度。 日本资金扶持已超94亿元人民币,韩国提供20%/50%的设备/研发税收优惠,德国共计投资超77亿元人民币,美国也投资超21亿元人民币,目标均指向2027年批量量产全固态电池。

在低空经济领域,固态电池同样展现出应用潜力。 随着飞行汽车、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发展,固态电池有望成为低空飞行载具的一项主流电池技术。 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为17.3GWh,到2030年有望超过200GWh的市场规模。

固态电池量产,续航1000km起,车企掀起新竞赛,谁会笑到最后-有驾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近期行业会议上表示:“全固态电池2027年开始装车验证,真正形成规模可能需要5年到10年时间,预计2030年实现量产”。 这一判断得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积极响应,2027年将成为检验各家企业技术实力的试金石。

随着主流车企和电池厂商的量产时间表集中指向2026-2030年,固态电池领域的竞争已从实验室研发阶段进入产业化冲刺阶段。 这场关乎未来十年产业话语权的技术竞赛,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