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出了个大新闻,242位准车主联名起诉小米汽车。这事一出来,网上炸了锅,有人说雷军“人设崩塌”,也有人觉得消费者太较真。但咱今天不站队,就想聊聊这背后到底发生了啥?小米一上来就喊出“为发烧而生”,结果车还没到手,心先“发烫”了。你说这事儿闹的,一边是粉丝情怀拉满,另一边是交付承诺跳票,信任这玩意儿,一旦裂了条缝,补起来可就难了。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交付问题。很多车主当初冲着“锁单后60天内交付”下的单,结果等来等去,时间到了车没影儿,官方说法是“产能爬坡”,得延期。你想想,谁家买辆车不是大事?提前规划好了提车、上牌、甚至请假都安排妥当,结果一句话让你全白忙活。这不是“劝退”,这是直接“打脸”。消费者不是不能理解生产有难度,但承诺就是承诺,尤其是对一个主打“极致效率”的品牌来说,这点更不能含糊。你说你是科技公司,讲究透明和迭代,那能不能早一点、主动一点告诉用户“兄弟们,我们卡壳了”?非得等到人急了才出来说“不好意思”?
再说产品本身。小米SU7一亮相,确实“上头”。外观设计请的是宝马i系列的原班团队,线条流畅,风阻系数干到了0.195Cd,这数据在量产车里绝对是“顶呱呱”的水平。再加上那对“心跳大灯”,晚上点亮那一瞬间,真有点“灯厂”附体的意思,走在街上绝对“走路摇头晃脑”。内饰也不含糊,翻毛皮+木纹饰板,配上大尺寸中控屏和澎湃OS系统,科技感和豪华感拿捏得死死的。关键是,21.59万的起售价,对比保时捷Taycan那百万级的价格,简直就是“真香”警告。
动力和操控这块,小米也没掉链子。零百加速5.28秒(四驱版更是飙到2.78秒),这个性能放在同价位里,基本没有对手能正面刚。底盘调校据说请了阿尔法·罗密欧Giulia的技术顾问,开过的人反馈“有韧劲、不飘”,过弯稳得一批。这哪是“买菜车”,分明是个“驾驶玩具”。而且它还支持800V高压快充,充电5分钟能跑200公里,续航焦虑大大缓解。三电技术虽然不是自研,但合作方都是宁德时代、汇川技术这类行业巨头,靠谱程度在线。
但问题来了,这么一台“国民神车”潜质的车,为啥会闹出集体诉讼?除了交付,还有配置宣传的模糊地带。比如当初宣传的“城市NOA辅助驾驶”,说是“陆续开通”,可具体啥时候、覆盖哪些城市,一直没给明确时间表。消费者理解新技术需要时间,但“画饼”太久,容易饿出怨气。L2级辅助驾驶功能倒是齐全,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都有,可实际体验下来,部分车主反映在复杂路况下系统反应偏保守,甚至有点“迟钝”。你要是标榜“智能科技先锋”,这方面就得支棱起来,不然容易被说成“车界网红”,红得快,凉得也快。
咱们横向比比看。先看特斯拉Model 3,人家是纯电领域的老将了,智能化和自动驾驶FSD确实强,全球数据积累摆在那儿。但内饰嘛……极简到有点寒酸,做工也被吐槽多年。价格倒是经常“跌冒烟了”,刚提车就“天塌了”,车主气得直蹦。再看极氪001,这车产品力很强,空间大、续航扎实、操控也不错,算是低调的实力派。但它的问题是品牌形象偏商务,少了点“出片利器”的光环,年轻人晒朋友圈可能不够炸。最后看看小鹏P7i,智能座舱和NGP辅助驾驶系统挺牛,尤其适合喜欢尝鲜科技的用户。可品牌影响力相比小米,还是差了口气,毕竟雷军的粉丝基数摆在这儿。
这么一圈看下来,小米SU7的产品力确实能打。颜值高、性能猛、智能化有看点,价格还够狠,简直是“上桌第一个动筷”的存在。可问题是,车卖的不只是参数和配置,更是服务和信任。你现在让我下单,我确实心动,但也会犹豫:你能按时把车给我吗?你说的功能,啥时候能兑现?
说实话,新势力造车不容易,从PPT到量产,中间的坑多到数不清。小米作为后来者,能一上来就把产品做到这个水准,已经超出预期。可正因为它是小米,大家才更苛刻。你以前卖手机可以“为发烧而生”,现在造车,安全、可靠、守信才是第一位的。车不是快消品,一开就是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用户要的是长久陪伴,不是一时“上头”。
所以你看,这242人的起诉,表面看是维权,深层其实是对“新势力速度”与“传统车企严谨”之间矛盾的爆发。大家都希望小米成功,因为这意味着更多选择、更高性价比。可你不能一边享受粉丝红利,一边又用“创业公司”的借口来回避责任。
这样的车子,你喜欢吗?它有颜、有料、有梗,像极了那个你暗恋已久的对象。可当你真正要靠近时,却发现他/她总爱放你鸽子,承诺的事也常常做不到。你会怎么办?
你会考虑购买小米SU7吗?如果交付周期再次延长,你还能接受吗?这样的新势力,你还会无条件相信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