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辆30万的燃油车,你实际上要付出4.57万的税费,但买同价位的电车,不仅免购置税,连加油里包含的税费都省了。这一来一去,油电之间的税费差高达15%!这笔由一汽奥迪销售高管算清的账,揭开了汽车行业最尖锐的矛盾 。
但从2026年起,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就要开始退坡了。最高免税额将从现在的3万元,腰斩至不超过1.5万元 。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将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 。
政策调整释放出新能源车购买端优惠政策趋紧的明显信号 。这背后是新能源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其渗透率从2019年的不到5%上升到2024年的超过40%,短短五年增幅超8倍 。
购置税的确给新能源车带来了优势 。一台20万的新能源车,省下来的税费就有一万七,相当于打了九二折,再加上绿牌和不限行等便利,一度让新能源车成了“聪明人的选择”。
但政策的影响,并没我们想象中大 。比起油车动辄几万甚至数十万的降幅,购置税这点减免并不是很明显 。雷克萨斯ES车型直接给出7-8万现金优惠,部分车型裸车价已经跌破20万 。2026款轩逸终端普遍优惠4.53万,入门车型实际成交价已经跌到“六字头” 。
真正决定用户买哪辆车的,早就不是这点税收补贴,而是整车的综合竞争力 。现在消费者买车,更多会问谁续航更长、谁智能化更强、谁空间大配置高、谁后期更省钱 。关心购置税的人,真的很少了 。
就像比亚迪秦L DM-i,全国平均成交价也就在9万左右,油耗3L出头,实测续航还能跑到1500km+,配置拉满,智能驾驶也有 。就算哪天真的要交1万购置税,其产品力也足够吸引人 。反观不少合资油车,哪怕官降3万、4万,还是卖不动,因为它们除了便宜,几乎没什么进步 。
新能源车本身也在经历“从靠政策,到靠产品”的转型期 。前些年,确实不少人是被“绿牌+免税”吸引的,但现在情况变了 。尤其是2024年之后,车企们卷智能、卷大电池、卷快充、卷纯电续航,技术进步太快了 。
比亚迪、问界、小鹏、小米这些新势力,早就不是靠“免税”抢市场了,而是在比拼续航和智驾这类使用层面的“真实体验” 。小鹏一年之内OTA了七八次,城区导航辅助驾驶功能都快下放到十几万的车上了 。小米SU7虽然是新品牌,但首发就带来了高性能芯片、全域800V平台等先进技术 。
政策制定者正悄然转向 。从2024年6月起,不符合新技标准的车型从免税目录清退 。这场“断奶”手术是渐进式的,立即取消特权可能引发市场震荡,但长期输血只会滋生惰性。
对于那些还在靠政策“撑热度”的新能源品牌,才让人担心:一旦优惠不再、红利退潮,它们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