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电动车开进日本:一场被低估的出行变革

#美女#

比亚迪出海记 一辆小车开进日本 背后是场硬仗

那辆白色小车安静地停在展台角落。车身印着BYD三个字母。在2025年东京车展上,它看起来那么不起眼。直到你注意到周围日本工程师凝重的表情。他们拍照时没人笑。

这不是普通的参展。这是中国电动车企第一次以独家身份亮相日本顶级车展。

故事要从更早说起。2004年,比亚迪代表站在东京法庭被告席上。对面是索尼和三洋的律师团。专利诉讼。没人看好这个中国品牌。结果呢?比亚迪赢了。用二十年时间,从被告席走到了展台中央。

今天在日本卖车有多难?先说几个数字。95%市场份额被本土品牌把持。外资只能分剩下5%的残羹。充电桩?整个大东京地区1.3万个。同样的面积,深圳有42万个。

更残酷的是信任壁垒。

比亚迪电动车开进日本:一场被低估的出行变革-有驾

一位买了海豚的日本工程师说,他观察了整整两年才下单。朋友问他:中国车会不会自燃?停车场管理员听到“中国电车”就紧张。他们不懂刀片电池是什么。

那么比亚迪在做什么?

策略清晰得可怕。商用车开路——电动大巴已经做到市占率第一。乘用车跟上,但不出常规牌。专门为日本设计K-Car尺寸的RACCO。3.4米车长。侧滑门。充15分钟电跑180公里。

为什么是K-Car?

这背后有笔精明账。日本每年K-Car销量超200万辆。占整个乘用车市场三分之一。政策倾斜——购置税减半、停车费优惠。但电动车渗透率?不到1.2%。

比亚迪看中的就是这个缝隙。

比亚迪电动车开进日本:一场被低估的出行变革-有驾

你可能会问,续航180公里够用吗?在东京,答案是够。日本家庭平均每日行驶里程不超过30公里。这车本来就不是为跨城旅行设计的。它是“家庭第二辆车”的完美解决方案。接孩子。买菜。去地铁站。

成本呢?用刀片电池把电池包成本压到对手的一半。自家全产业链的优势此刻尽显。

但最让人意外的不是技术。是态度。

比亚迪日本负责人说,他们根本没定销量目标。核心任务是建销售网络。一家一家地谈经销商。目前开了80家。计划到年底100家。三年总销量?7000多台。不及国内一小时订单量。

这完全违背了商业常识。直到你理解他们的战略——出海不是卖货,是扎根。

看看他们请的代言人。长泽雅美。国民级演员。广告点击量冲到年度第三。虽然销量还没起来。但品牌认知度在一点点渗透。

比亚迪电动车开进日本:一场被低估的出行变革-有驾

现在你明白了吗?这根本不是一场闪电战。这是持久战。当国内车企在价格战里杀红眼时,有人选择了最笨的路——跪下来,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地啃。

日本市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车企出海的真相:没有降维打击,只有文化渗透。

那位买了海豚的日本车主说,他最终选择比亚迪是因为有实体店。特斯拉的纯线上模式让他不安。日本人要的是“安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展厅。能面对面说话的销售。

这才是真正的战场——在偏见砌成的墙上一厘米一厘米地凿。

明年,RACCO正式上市。本田和铃木已经调整策略。一场关于东亚电动车格局的暗战正在上演。而这一切,都始于那辆停在展台上的白色小车。

比亚迪电动车开进日本:一场被低估的出行变革-有驾

它很小。小到刚好能开进日本家庭的心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