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8万,新极氪001这个价格能不能交个朋友,今晚讲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公布,价格控制在26万以内算不算诚意满满

25.98万,这个价格算不算诚意满满,说实话,我觉得得分情况。今晚朋友聚会,聊了好几个小时,最后总结下来,我个人觉得新极氪001的定价挺有意思的,毕竟控制在26万以内,是个明确的信号。

先说说数据。他家这款车用上了900V高压架构,这东西对续航和充电快慢影响蛮大的。还有双电机,680kW,体感上动力够猛;再加上那套叫双腔空气悬架配CCD电磁减振,基本上是个豪华品牌才有的配置。咱们别光听数字,工薪阶层的朋友王姐说了:我买车不懂性能多高,懂的是开着舒服,坑洼路都能过。这套悬架出来的驾驶质感,看样子确实不是那种普通家用车能比的。价格呢,25.98万起步,配齐配置能冲330,000元左右,这差价有点大。这其实是个两极问题,预算有限的买家可能就得做舍弃,预算充足的则可以装到顶配。

25.98万,新极氪001这个价格能不能交个朋友,今晚讲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公布,价格控制在26万以内算不算诚意满满-有驾

拿同价位的车型比比看,比如说特斯拉Model 3,起步价大概27万左右,他们在供应链上下游的规模效应更明显,成本其实比极氪低不少。但是人家技术成熟,品牌更响,粉丝基础也厚。这点我先前没说全——其实新极氪001也算是半家电厂转型下来的新势力,供应链整合和量产能力还没完全稳定,导致价格空间没那么大。说白了,价格多少也跟工厂产能利用率有关,厂子空着赔得更多,这车就不能太便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有个供应链朋友透露,极氪在电池单体采购上加码了补贴,目的就是希望快速推进900V电池包的国产化,但这块肉眼不可见的投入,估算下来占到了整车成本的10%-15%。换句话说,这车背后供应链上的博弈很激烈,厂家为了保持动力和续航优势拼了老命。

25.98万,新极氪001这个价格能不能交个朋友,今晚讲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公布,价格控制在26万以内算不算诚意满满-有驾

话说回来,极氪001定位在纯电豪华中大型轿车,这个细分市场用户期待差别极大。有人抱怨:同价位选宝马3系、奔驰C级,品牌认可度高,保有量大,修理工随处可见,演变成事实上的无忧维修——极氪刚起步,维修网络和保养成本仍不稳定。修理厂哥们半开玩笑说,有些新车型的配件,咱得专程从大城市拿货,快一天多,成本你懂的。这潜在门槛,买之前肯定得忽略不得。

我有点自嘲地想起自己当初测车时,试驾过程中开到老工业区,突然打滑感明显,底盘支撑没宝马那般扎实,告诉我这个车还是初代产品,和成熟技术相比还有差距。要我讲,这大约是国产豪华电车这波产品的通病,老实说,极氪001虽然在技术指标上很吸睛,但实际驾驶感受还没完全做到朋友间聊天的安心感。这段先按下不表。

讲个小插曲,朋友小张买了极氪001,比我先体验了旗舰版,说:这车对我来说最大问题是网联系统卡顿,充电桩匹配也不咋地,虽然续航数据不错,但用户体验上下翻了几倍。他一句话让我思路转了,技术硬件好不代表终端用户体验跟上,供应链管理和软件迭代更关键。

25.98万,新极氪001这个价格能不能交个朋友,今晚讲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公布,价格控制在26万以内算不算诚意满满-有驾

说回价格,25.98万,这价位其实是个尴尬地带——对于普通家庭刚性需求来说,纯电车已经能比燃油车省不少了,但同价位燃油车的二手保值率和维修便利性仍占优势。有个老维修工告诉我,纯电车后期电池更换成本估计得6万起步,算下来,每年平均折算成本也挺吓人的。虽说极氪电池质保给得久,但这笔潜伏成本,估算下来不轻。

再放到渠道上看,这价格区间用户面非常微妙。保守派买家依旧倾向老牌车型,喜欢稳定过日子。极氪瞄准的是想要新鲜感的年轻买家,但这些消费者多数青睐有社交属性的品牌,极氪虽年轻但还不够朋友圈熟脸。这点,销售小李说:客户诚意来了会问配置细节,更关心续航充电问题,品牌这关还得老老实实打拼口碑。

25.98万,新极氪001这个价格能不能交个朋友,今晚讲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公布,价格控制在26万以内算不算诚意满满-有驾

临场小测算一下,按照官方给的续航600公里,扣除实际使用中的环境和驾驶影响,实际可能落在480-520公里区间,电耗大约17-19kWh/百公里。电费每度大约1.2元,一算百公里成本在20元左右,比起传统汽油车省不了太多,当然充电速度快的优势在城里跑得多的车主心里还至少有个用得值因素。

最后问你,站在预算30万上下,注重豪华配置和技术感,愿意花这笔钱买一辆品牌刚起步但技术硬的极氪001吗?还是更倾向买个成熟保守的进口车?或者有没有更特别的选择没被我提到的?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毕竟每个人的朋友标准不一样。

25.98万,新极氪001这个价格能不能交个朋友,今晚讲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公布,价格控制在26万以内算不算诚意满满-有驾

(你说这极氪这事儿,究竟是杀入战场的勇士,还是会被品牌老将拿捏的新秀,咋看怎么觉得槽点和亮点并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