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起长春,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就是“汽车城”。
这个称号,承载着新中国汽车工业从零到一的全部记忆和荣光。
从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到红旗轿车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这座城市与汽车的缘分,早已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
但是,时代在变,汽车行业也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滚滚而来,大家心里可能都会犯嘀咕:作为老牌的工业基地,长春还能跟上这趟飞速前进的列车吗?
那个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会不会在新赛道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长春汽车产业的核心地带——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去看看那里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故事,看看这座老牌汽车城,是如何给自己换上一颗强劲的“新心脏”,准备在未来给大家一个响亮的回答。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真实情况,最直接的就是看它的经济数据,因为数字不会说谎。
就在今年上半年,当许多地方还在为经济增长的压力而努力时,汽开区的成绩单却相当亮眼。
全区的生产总值达到了598.8亿元,同比增长了5.5%。
这个数字可能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们换个说法就明白了:仅仅是这一个开发区,就为整个长春市的经济增长贡献了超过15%的力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工业领域,这里的工业产值不仅没有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反而逆势上扬,增长了5.8%,这个增长带动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进步,其贡献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2.7%。
这意味着,长春市工业每向前迈进三步,其中就有坚实的一步是由汽开区贡献的。
这并非一时的爆发,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这里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五年超过千亿元大关,并且连续三年在吉林省所有开发区的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
这背后展现的,是一种扎实稳健、充满活力的发展态势,彻底打破了外界对于老工业基地可能后劲不足的刻板印象。
这份强大的底气,源于汽开区几十年如一日精心构建的完整产业生态。
这里不仅仅是造车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汽车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有红旗、解放、大众、丰越、奥迪新能源等六家顶尖的整车制造厂,它们就像是这个王国的支柱,年产能超过二百万辆,实力雄厚。
但一个强大的王国,光有国王是不够的,还需要庞大的配套体系。
在汽开区,聚集了超过四百家国内外顶尖的零部件企业,比如富维、富奥、弗迪动力等等。
这些企业就像是王国里的能工巧匠和后勤大军,从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到复杂的发动机、变速箱,再到智能座舱里的高清大屏,几乎涵盖了一辆汽车身上所需要的所有零部件。
这就形成了一个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供应,再到后续的市场服务,环环相扣、紧密协作的完整链条。
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主机厂需要什么配件,扭头就能在“邻居家”找到,沟通成本低,物流效率高,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都大大增强。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这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新项目和新投资。
仅在今年上半年,这里就在洽谈总投资额高达450亿元的三百多个项目,并且已经有42个投资过亿的大项目正式签约落地。
放眼望去,到处是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繁忙景象,展现着强大的发展潜能。
当然,在今天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光有庞大的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还不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能力,在于能不能跟上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过去的汽开区是在比拼谁的生产线更长、造车速度更快,那么现在的它,则是在思考如何为汽车装上更聪明的“大脑”和更绿色的“心脏”。
这个转型的核心,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新质生产力”,简单来说,就是依靠科技创新,而不是传统的人力物力投入,来推动产业升级。
汽开区非常清楚,未来的汽车一定是一个集交通工具、移动办公、娱乐空间于一体的智能终端。
因此,它正在全力以赴地推动整个区域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转型。
实际行动远比口号更有说服力。
今年七月,中国一汽集团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子公司,名叫“一汽旗新动力”,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集中力量攻克高效电驱系统等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立志要成为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动力系统公司。
这步棋下得非常关键,它意味着我们的汽车工业正在努力掌握电动化时代最核心的“三电”技术,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与此同时,汽开区的招商引资也瞄准了更前沿的领域,比如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光电科技等,这些都是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像理想汽车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以及知行科技、欣旺达等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头部企业,都正在与汽开区进行深入的洽谈。
这表明,汽开区不仅在升级改造自己的存量产业,还在积极引进代表未来的增量力量。
区内现有的巨头们也没有闲着,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的工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为多款新能源车型的落地做准备;备受瞩目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这一系列动作,都清晰地表明,这场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智能汽车的转型,在汽开区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正在全力执行的必答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好企业、大项目都愿意选择落户在这里,并且来了之后还能安心发展呢?
除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浓厚的创新氛围,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地政府提供的服务。
汽开区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角色定位: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员,是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店小二”。
为了做好这个角色,他们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服务中国一汽周调度机制”。
这个机制听起来很正式,但做的事情却非常具体实在。
上半年,他们开了37次专题会,解决的都是企业发展中最迫切的难题,比如奥迪新工厂配套的道路该怎么修、解放公司的污水管线铺设遇到什么困难、新项目的团队来了办公场地怎么解决等等。
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恰恰是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
此外,他们还开展了“万人驻万企”行动,就是组织工作人员直接到企业一线去,现场办公,了解企业的困难,当场帮助解决。
上半年,通过这种方式累计为企业解决了270个难题,办结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这种贴心周到的服务,让企业真切地感受到,政府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伙伴,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娘家人”。
这种亲商、安商的良好营商环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是比任何优惠政策都更能留住企业、吸引投资的软实力。
这片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光荣与梦想的土地,正在用实干和创新,书写着一个关于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智赢未来的崭新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