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7月底,中国市场前装标配NOA车型已达到197款,同比接近翻倍。(体感/估算)。坐在试驾车里,我手指沿着方向盘的磨砂纹路滑了一圈,皮革还带着微微的热度,像在对我说别急,数据不会撒谎。
销售对我说:这套NOA要多久能稳定?我回:路况决定成败,更新才是关键。
维修师傅拍着仪表说:这车的线束有点乱。我笑道:这点细节会拖慢算法迭代。
你看,在同类同价位里,两个差不多的家用车,实操差别就放大在一个点上:A车的降噪更好,B车在100公里/小时时风噪像小鼓点,能明显地影响你和乘客的对话。A车的后排腿部空间大约多出2到3厘米(体感,样本少),而B车仪表信息的读取速度更直观,换挡也更线性一些。这种看得见的细节,往往决定你日常的拥挤感和疲劳度。你会不会愿意为这点细节多付一点点钱?
供应链怎么比作做饭?料好不等于火候对。全球化的锅里,原料和订单像原料包和火候的控制,一旦某一环出问题,整锅汤就有浮渣。你以为只差你愿意不愿意买账的选择,其实更在于谁能把订单往前推、把交付放上车,用户才真正买到现在就能用的体验。(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车门护板边角的那颗螺丝,居然和传感器的地线连着,松了就会让一段小型自诊断误报仍在路上跑。你要说这几行代码能解决所有问题,那当然不现实,但它确实暴露了一个事实——小漏洞一旦积累,就会让人质疑系统到底能不能稳。
同样的道理,厂商在抢订单时,也会把这类看不见的坑塞进计划里。修理工小周说过一句话很现实:系统一旦出错,客户第一时间记住的是体验的快慢,而不是你往后期更新写了多少行代码。
三问你:你觉得车厂在追求NOA普及时,是否已经把道路安全交给了算法的判断?你愿意让数据和算法绑在你的日常驾驶上,还是希望保留更多自主判断的空间?如果你在同价位的车里,愿意为更强的感知/更低的噪声付出吗?
(不确定)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华为、地平线、英伟达等的软硬全栈开发可能让各自的生态更像合奏而非独奏,车企则像合作者而非唯一编曲者,最终形成两条路径并行——一个是以数据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一个是以算法授权为核心的深度绑定。你觉得呢?
临场小计算:若7元/升,油耗8.5L/100km,百公里油钱约59.5元。跑10万公里,大概5.95万元的油费(粗略,记忆里没算上路税和保养)。若是纯电,按0.5元/度、18kWh/100km计算,百公里电成本约9元;10万公里光电费就约0.9万元,剩下的就是充电设施和时间成本的差异。两种路线,在实际使用中的保值率会不会成为后来者口中的关键指标?这点也许要靠你们的真实购买力和场景来决定。
同价位的两台车,我换了一次角度:A车的降噪和后排舒适,确实能在日常通勤里给你省一点心跳;B车的硬件稳定性和软件更新的节奏,可能让你在周末长途里更少再来一次检修的担忧。换句话说,实操差别并不是某个显眼的功能,而是一种你坐在车里,将要度过的时长所带来的舒适感。
在路上,遇到老同事的声音总能把我的关注拉回现实:他对我说,你写的不是新科技的光环,是买不起的理想。你得讲实用、讲清楚,别把人往轰轰烈烈里推。我点头。他继续补充:别把复杂都塞给用户,谁能把复杂讲清楚,谁就赢在这条路上。这话很朴素,也很难被市场的喧嚣吞没。
你如果现在要选,同价位你会选哪一台?你愿意为了更稳定的软件生态和更低的噪声付出多少?你对Hi Plus这样的车企-华为协同模式,怎么看?它到底是数据共权还是数据剥离的另一种博弈?
你问我最后会不会总结?这次不打包成一句话的结论。只留一个细节让你记住:仪表盘上,光标刚好停在一个出票口的图标上,像是在提醒我,这笔钱,值得你花在真正让路上更省心的地方。这一路走来,你最在意的细节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