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机场最近把新能源车优待往前推了一把:绿色牌照的车,24小时内首次入场直接给2小时免费(其他车仍是24小时内3次每次20分钟)。我刚把钥匙往桌上一摔,听见隔壁邻居嘀咕一句:这能省点儿钱吧?我回他:可能省得着。(微动作:我顺手摸了摸车钥匙,指节还热着)。
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两个数字要注意:3600余个车位(体感/样本少),2小时免费给新能源(体感/估算),普通车每次20分钟×3次(体感)。机场公布的收费规则里,首日最高40元、第二日单日60元(累计100,估算/样本少)——我心算了一下,连续停三天差不多160元左右(临场小计算,粗略)。
同价位两款车的实操差别?举例:一辆20万级别的纯电SUV与同价燃油SUV,停机场短时差别明显——电动车首入可在航站楼旁多呆近1.5小时,能多充一次电(样本少),而燃油车常常得赶着20分钟放行,心里慌。实际使用里,电车多出来的这段时间,经常用来充个电、吃顿简餐、或把孩子弄到安检口,这就是落地的差别。
我问过机场一位值班的停车管理员,他只说了句:政策方便些,场内流转会更顺。销售那头的小李告诉我:现在买电动车,大家都盯着这些配套政策。(引语,不署名)
从供应链和研发角度看,这种政策像是把一条拥堵的队伍分成了几条小队;就像厂里把装配线改为并行站点,目的是提高吞吐。别误会,我不是在讲复杂术语,意思就是:小小的政策,会改变人流与车流,进而影响充电桩需求、保养节奏,甚至二手车接受度。(前文说法有点大,后面收回来:不一定立刻影响所有品牌销量,更多是边际偏好在动,因为消费者对便利的敏感度差别大,样本有限)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有三件事我想问你:你还会因为机场优待去买电车吗?你会把这2小时用来充电还是休息?如果经常出差,真的能省多少停车费?
有个小情绪:我有点嫌麻烦去查每个机场的细则,但也承认,见缝插针的便利确实能改变行程决策。我也得承认,一个猜测——可能会有更多车主把绿牌车开到机场短停以占便宜,造成车位周转压力(猜测,不确定)。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一张去年拍的机场充电桩照片:两根充电枪靠成一排,旁边一摞充电收费牌都被风吹得歪了(具体但不起眼的细节)。修理店的师傅跟我说过一句话:有电车,保养频次掉了,生意也变了。这个话挺刺耳,也挺真实。
临走前再做个粗糙算:如果你首日停8小时,按首日最高40元;电车首入2小时免费,剩下6小时按每半小时2元(估算)算,可能能省10元左右(临场小计算)。这事儿对常飞的公务出行更有感;对偶尔去一次的家庭,影响有限。
最后留个小细节:我常把停车票夹在钱包角落,那里有一道咖啡渍——下一次进出机场,你会把票夹在哪儿?还是连着这2小时,心里那点小算计也跟着进了安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