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冬天,冷得像一桩待解的悬案。
车站外,积雪厚得能盖住半个轮胎,出租车司机一边抱怨着卢布的汇率,一边把我和一辆奇瑞艾瑞泽塞进了后座。
我们缓慢地驶过车流,前方是停着的几辆拉达,后面是一串中国品牌,车窗上的呼气蒸腾出模糊的光影。
司机不经意地开了句玩笑:“现在进口车越来越少,全靠咱们本地工厂支撑。”我没搭腔,只是用手指划过中控上的大屏——比起旁边那辆还用收音机的日韩车,这块屏幕亮得有些讽刺。
在莫斯科,能用大屏的,基本都不是本地货。
如果你是中国车企的财务负责人,此刻会不会想给俄罗斯总统寄一箱巧克力?
毕竟,一纸政策能让你账上的出口订单消失大半,但工厂产能却忙得脚不沾地。
数据是冷的,但背后的故事,总是热气腾腾。
2025年上半年,对俄整车出口“骤降62%”,这个数字像一颗定时炸弹,在网络上炸出了“质量危机论”、“中国车不行”的种种论调。
只不过,真相通常被埋在成本表和政策细则里,不太愿意浮在舆论的泡沫上。
我不急着和大家一起喊口号。
让我们冷静地把这场跌宕的出口风波,像解剖案卷一样摊开来看。
首先,“出口跌了”,确实没错。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罗斯的整车出口只有18万辆,同比下跌了大半。
但蹲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数一数,你会发现中国车不但没消失,反而越来越多。
长城、吉利、奇瑞、江淮,几乎成了当地标配。
拉达还在老大哥的位置上,但只要是总统护卫队选用的长城,质量问题这顶帽子,多少有点大了。
原因藏在一行不太起眼的字里:“2023年,俄罗斯出台新版进口汽车回收报废税政策。”意思很直接——进口车,征税;本地生产,免税。
税率高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用来劝退所有出口商。
于是,中国车企们集体“弃船上岸”:长城早在2015年就摸准了脉,在莫斯科边上建了图拉工厂,吉利跑去白俄罗斯合资,奇瑞也悄悄拿下了奔驰的旧厂。
工厂的烟囱一根根拔高,整车出口的订单却一天比一天稀薄。
表面是出口骤减,实际是出口路线变成了本地化生产。
如果用审讯的眼光看这个数据,逻辑链条还不止于此。
俄罗斯的通货膨胀像一场无差别的盘查,整个汽车市场都在收缩,销量自然缩水一截。
但在这场缩减的背景里,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反而逆势增长——2024年长城在俄卖了22万多辆,市场份额占12%,2025年三季度甚至涨到了14%。
这些数字不需要夸张的配乐,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说到长城,就要把账本翻一翻。
2025年第三季度,长城营收612亿,销量35万多辆,都是同期历史最高。
但利润却下滑了17%。
这时候,财务部的同事大概要皱眉头了:卖得越多,钱赚得越少?
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无奈。
第一,“销售费用”大幅增加,直营门店和新车型宣传,前期就像往水里扔钱。
第二,汇率波动,卢布一贬值,账面上的人民币就缩水。
第三,俄罗斯的报废税补贴还没到账,利润自然少了一块。
要论现金流,长城的表现倒不让人担心——三季度经营现金流122亿,翻了一倍,手里现金和理财加起来486亿。
这种“钱袋子很鼓”的状态,至少说明还没到要靠“卖厂维生”的境地。
但中国车企不是只在俄罗斯蹦跶。
2023年长城进了巴西,2024年销量翻番,工厂8月投产后一口气贡献了1万5千辆。
澳大利亚市场也不慌,前三季度卖了近4万辆,在中国品牌里稳居第一。
甚至还有长城要和贾跃亭贴牌进军美国的传闻,虽然听起来有点像“黑色幽默”,但行业里的赌徒精神,从来不嫌路远。
当然,战略调整也不是没有“翻车”。
最典型的,是长城的欧拉品牌。
一开始定位女性纯电车,结果和长城原本的越野、SUV形象格格不入。
新能源赛道上,别家拼命加速,欧拉却像开着限速器,销量越卖越少。
魏建军回归后,欧拉逐渐被“战略收缩”,资源重新聚焦到SUV和高端新能源车型。
现在欧拉月销只有五千辆,算是被“温柔遗弃”了。
说到底,硬拼不擅长的领域,不如回头找准优势项目。
看到这里,不禁要感叹一句:企业的扩张期,营收涨利润跌,是常态;现金流健康,才是真的底气。
但海外布局也有自己的后遗症。
俄罗斯市场占一半,地缘政治、汇率波动,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同行们——江淮、奇瑞、吉利——也都在当地扎根,未来竞争必然更激烈。
这就像警察和小偷的游戏,套路升级,风险也随之增加。
有一点值得玩味:对俄整车出口下滑,真正的原因不是“车不行”,而是“车企更行”。
工厂本地化,供应链下沉,本质是企业战略的进化。
换个角度看,出口订单暴跌的消息,倒像是车企升级的“副作用”,而不是主因。
现实世界里,数据会说谎,但账本不会。
如果有人问我怎么看待这场出口风波,可能我的回答会让营销号失望:这是市场机制和企业战略碰撞下的正常现象,不值得情绪化解读。
中国车企过去靠出口活着,现在靠工厂本地化活得更好。
你可以说是被政策“逼成了狠人”,也可以说是自我进化的必然。
至于那些“质量不行”的论调,还是留给没坐过中国车的键盘侠吧。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俄罗斯突然取消回收税,会不会又掀起一轮出口潮?
或者,哪天卢布像网红币一样暴涨,长城的利润表会不会让财务总监笑出声?
现实总爱在你以为看懂的时候来个反转,但车企的底色,其实比表面的数字更耐看。
最后,有个问题留给大家:在全球化和本地化的拉锯战里,企业到底该如何分配自己的筹码?
是稳守核心市场,还是四处扩张,赌一个可能的未来?
我没有答案,只知道每一个决策背后,都藏着无数数据、无数风险,还有一颗不愿示弱的企业心脏。
莫斯科的雪夜还在继续,出租车司机关掉了收音机,车窗外的中国品牌越跑越多。
下一个路口,是风暴,还是新篇章?
谁也不知道。
但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赛跑里,只有稳住节奏,才不会被冷风吹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