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车,有没有试过在你没碰它的时候,自己“动起来”?
就在前不久(10月3日),一段小米SU7“无人驾驶出库”的视频,瞬间点燃了网络。
画面里,那辆车就这么在空无一人的地库里,缓缓驶出,周围静得可怕,瞬间激起了无数的猜测和惊呼。
但仅仅一天之后(10月4日清晨),小米官方就给出了真相:并非车辆失控,而是手机发出了泊车指令。
简单来说,车没“叛逃”,是主人的手指“误触”了。
这起事件,表面上看是一场乌龙,实则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智能汽车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一个普遍性“盲区”。
远程遥控泊车辅助(RPA)功能,本意是为了提升便利性,但如果它在默认状态下开启,又缺乏足够的二次确认机制,那么,一次无意的触碰,就可能触发一场“惊魂”。
笔者的经验是,这种“一触即发”的设计,尤其是在多人共用车辆的家庭场景下,风险不容小觑。
小米官方在通报中,已经用数据说话:调取了车辆后台数据和男车主iPhone 15 Pro Max的操作日志后确认,车辆是在手机发出RPA指令后才启动的。
要激活这个功能,得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手机和车辆的蓝牙连接,且两者距离在10米以内。
数据显示,指令发出、车辆响应、以及车辆泊出的整个过程,同步得惊人,误差不超过0.3秒。
这精准度,足以让古时候的“神机妙算”都自愧不如。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事件中还牵扯出了一段信息传递的小插曲。
涉事车辆共绑定了两部手机,一部是女车主的iPhone 16 Pro,另一部是男车主的iPhone 15 Pro Max。
在初步沟通中,客服人员将“iPhone 16,2”这个设备标识符误记为“iPhone 16”,这个看似微小的差错,在舆论的发酵中被无限放大,加剧了公众对“车辆失控”的误解。
小米方面对此已致歉,并承诺会优化客服培训和用户沟通机制。
这提醒我们,在技术细节的传递上,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我们来算一笔账:根据2024年的数据显示,国内智能汽车用户中,有大约四成三的家庭,是多人共用一台车,并且绑定了多部手机。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只有不到两成的车主,能清楚地说出自己车辆所绑定的所有设备列表。
这种“多设备无差别授权”的模式,在家庭用车场景中,其潜在风险是巨大的。
一个不小心放在口袋里的手机,或者孩子无意的触碰,都可能让价值不菲的车辆,自行“溜”出去。
这难道不让我们联想到“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训吗?
虽然此次事件最终被澄清并非质量问题,但对于小米汽车这样一个新生的品牌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信任考验。
毕竟,这是小米SU7大规模交付以来,首次遭遇如此“失控”的舆情风波。
其实,类似的情况并非孤例。
翻开智能汽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2023年,也有某个新势力品牌,同样因为App的误触,导致车辆自动驶出车库。
他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软件更新,增加了一个“滑动确认”的步骤,就像给门加上了一把物理锁,必须用户主动操作才能解锁。
对比之下,小米此次的处理速度,值得肯定。
从事件曝光到官方通报,不足24小时,这效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实属不易。
然而,在服务细节上,仍有提升空间。
比如,客服对设备标识符的理解错误,就暴露了一线人员在技术参数熟悉度上的不足。
事实是,普通用户根本不会去关注“iPhone 16,2”这类内部代号,而企业却将其作为沟通依据,这本身就容易造成信息错位。
技术语言和用户语言之间,真的隔着一道“翻译墙”。
车企在追求功能先进性的同时,必须同步优化用户沟通的“可理解性”。
否则,再精准的数据,也可能被误解为“甩锅”。
那么,对我们普通车主而言,这起事件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笔者认为,那就是“别让便利变成隐患”。
我们应该养成定期检查车辆绑定手机设备的习惯,及时删除不再使用的授权。
其次,在App设置中,务必谨慎对待“自动连接蓝牙时启用RPA”这类高风险选项,能关闭的就果断关闭。
以小米汽车App为例,其路径是:车辆设置→智能遥控→远程泊车→自动连接蓝牙启用。
这就像给家里的贵重物品加上一道额外的保险锁,多一份谨慎,就少一分风险。
这就像你家的智能门锁,如果随便谁拿手机都能打开,那再方便,我们也不敢用,对吧?
数据显示,目前在小米汽车App中,只有约三成五的用户主动修改过默认遥控权限设置。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用户甚至根本不知道RPA功能的存在,它被“藏匿”在层层菜单之中,首次使用时,也缺乏强制性的引导。
这就像埋藏在水下的暗礁,不被察觉,一旦触碰,后果不堪设想。
坦白说,车企在推出新功能时,不能只顾着“炫技”,更应该考虑“防呆”。
智能汽车,它不是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而是每天承载着家人出行安全的交通工具。
安全冗余,永远比操作的流畅性更重要。
正如古语所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我们选择智能汽车,是为了更美好的出行体验,而非将自己置于潜在的风险之中。
小米此次的“车自己开走”事件,本质上是智能功能与用户认知之间错位的缩影。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一份审慎和警惕。
现在,我想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愿意为了自动泊车的便利,承担手机误触导致车辆启动的风险吗?
你的选择,或许能为未来的智能汽车设计,提供宝贵的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