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国庆高速上新能源车充电排队的事儿,真是让不少车主感到头大。你看,原来咱们都想着开电车既环保又省钱,结果一到节假日,才发现充电桩跟不上需求,大家都在发愁,甚至连排队充电都变成了“抢号大战”。有的人为了能正常回老家,开一天车,结果一充电能等上好几个小时,跑高速原本是享受生活,结果变成一场“持久战”。
我身边不少朋友也是开着新能源汽车,他们之前觉得动力足、能省钱,结果遇上国庆这种大假期,从头到尾最担心的不是堵车,而是“电够不够”。像辰女士那种情况,晚上七点半进了服务区,发现前面排了一堆车,排号还冲到四十多,每辆车一充就是四十分钟。四口之家,本来想早点到家,结果一个高速服务区硬生生耽误了四小时。要说如今大家最怕的是啥?充电难、排队久,这才是头号难题。
为啥会这个样子?其实大家心里也明白。现在国内新能源车普及率越来越高,就像交通部门说的,假期里全国高速总共六千多万辆车,新能源车就有一千两百多万台——一年涨了三成,说白了就是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多,需求一下子爆炸了。而服务区那些充电桩,毕竟前些年是按传统车流设计的,档次规格都不算高,数量有限,节假日这种车流高峰,怎么可能扛得住?
还有一点,虽然有些服务区已经装了快充桩,但不是所有电车都支持快充技术。只能慢慢充的,哪怕桩子多,也没法快起来。一大早错峰出门,为啥结果还得排队?其实就是充电速度、技术参差不齐。再加上一些老旧充电设施、各种兼容问题,让本来已经焦头烂额的节日充电变得更复杂。
我觉得,这事儿说明一点,大家都在努力推广新能源,方向肯定没错,但是配套基础设施升级得太慢了。你有多少车,就该有多少桩,甚至按照人流高低做动态调整,这才是长远之计。但话说回来,城市里慢慢开始布点,县城也有充电桩,可全国高速这么长,各个服务区、收费站分布又那么散,总不能全都按照高峰来建吧,毕竟服务区面积、资源有限,不能无限增加充电口子。现在很多地方只能临时加桩、加充电宝(移动充电桩),但终究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根本上没解决问题。
这就像咱们买电动车的时候,汽车销售员总说续航300—400公里,足够你去任何地方。其实真到节假日高速上,规划充电路线比跑长途还要紧张。我有一朋友,每次出门都提前在地图上搜充电桩,甚至把进哪个城市、在哪个服务区吃饭都算进去了。他自己说,现在习惯了,每次跑长途就是一场“智力竞赛”。不光得看路线,还得算电量,还得看当天停车场充电桩是不是出毛病,有没有临时停用,跟堵车一样费心。
其实一些聪明的车主,已经开始慢慢“错峰充电”,或者干脆下高速进城市充电。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既可以多逛逛当地,顺便吃饭、玩一圈,充电也搞定了。假如服务区没空,下高速五公里左右找个县级、地级市的充电桩,十几分钟能到,也不算绕路。这其实是大家把问题变成机会,既解决充电,也拓展了出行体验。这说明什么?咱们老百姓其实很灵活,只要有选择,就愿意调整节奏。
当然,现在各地电力公司、高速运营单位也在想办法。像四川、江苏这些大省,节假日车流一暴涨,马上投放移动充电宝、大功率充电桩,还安排专人值守,现场疏导秩序。甚至搞梯度优惠、分时段打折,引导车主“快充快走”、“充到七成就鼓励离开服务区”,搞得有点像高峰期“抢座位”那味儿。这种措施可以应急,但不能永久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基础设施要跟上,特别是充电效率提升,让大多数车主能放心充电。
我认为,像现在这种短期解决办法挺有效,会缓解“卡脖子”的问题,但随着新能源车的规模越来越大,仅靠临时加码肯定扛不住。将来必须考虑把服务区扩建、更换更快的充电桩,同时在高速附近的城镇、乡村做点配套建设。比如很多服务区靠着农田,其实完全可以把充电服务、商业布局往乡村扩展。如果能在高速出口、周边村镇也布点充电桩,车主以此为契机,下高速吃饭、休息、旅游、充电,反而带动一片经济和人气。
有专家建议,未来服务区不能再只是传统的“加油、休息”功能,是时候变成一个交通枢纽+商业交流中心。车主开电车,不光在服务区充电,还可以去周边村镇逛吃玩乐。你说能不能把充电作为机会,把服务区、乡村、城市经济串联起来?这其实对能源布局、农村发展都是好事。
但作为车主,还得认清现实:目前高速服务区空间有限、一夜之间不可能铺天盖地的充电设施。技术升级也不是说来就来,大家心里要有准备。我觉得现在车主出行最好提前确立充电点和应急方案,哪怕多备几个移动充电宝,或者买带快充能力的车型,尽量避免和高峰撞上。像江苏搞充电优惠券、实时推送桩位信息的App,是个好用的科技办法。只要数据更新快,车主可以及时转移战场,充电体验提升很多。
另外,相关部门也可以从大数据入手,收集节假日、周末的高流量服务区,分析车主习惯和充电时长,制定更科学的调度方案。比如在热门段新增临时桩位、限时优惠,冷门段分时充电,动员车主错峰出发。实际上,全国这么多车主,只要互相协作,合理利用资源,这场“充电难题”迟早能缓解。
总体来看,新能源发展的路子没问题,问题是要让配套设施、管理模式跟得上时代。科技进步带来新问题,也带来新解决办法,关键是不能光顾着推广新能源,却把充电难题变成群众的痛点。如果能一边推动技术升级,一边把服务做细,把相关产业串联起来,充电难、排队久迟早会慢慢消失。等到将来,无论节假日还是普通日子,大家都能轻松充电,畅快出行,这才算是科技红利真正落到百姓头上。
最后,咱们每个人出行之前都要记住,电动车虽好,充电要提前计划,遇到高峰期、热门地点要多留心,别等到临时“断电”再慌神。无论是高速上服务区,还是城镇里的充电站,都要提前查查路线、看看设备、算算时间。等以后充电体验再好一些,咱们就可以真的完全放心地享受新能源生活了。眼下,只能说一边适应,一边推动,让问题变成动力,再等一阵子全国各地充电桩够用了,自然大家都省心。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