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今天一开口,说碳酸锂的价格从每吨60万,察觉到那涨跌真挺快的。现在才过了几年啊,居然降到7万左右。大概是市场供需的变化?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原材料价格一降,成本就能往下砸。
你说比亚迪之前压低价格,花了不少心思争抢市场份额。其实我觉得他们敢这么狠踩底线,是因为原材料成本(比方锂、镍那些)下降得太快了。比原先估算便宜了不少——我随便猜的,没有详细核算,但大致能浓缩成:锂价或许从评估的每吨约60万,突然变成7万,下降了80%以上。这样一算,电池成本占车整体成本,也就50-60%的比例,原来还叫贵啊,现在变得还能接受。
但是,降得这么厉害,这对整车厂的利润影响有多大?有人会问。其实比亚迪的研发据说不用像以前那样烧钱买原材料,零件供应商也趁机让利。你供应链博弈就像在,原材料价格一跌,基础成本就掉了,销量又硬扛上去了。就像批发价压到极致,零售价还能不让利吗?我个人猜测,去年比亚迪的毛利率还在16%左右,这次成本压缩可能让利润空间转得更大。
比亚迪这一轮调价,也引发一堆炮轰。有人说:你们降到这种程度,利润都快打没了吧?我觉得也有点夸张。因为市场其实早就预料到原材料会变便宜,保持一定价格弹性,反而是给销量腾空间。你试想,海豹07 DM-i直降5.3万,等于打折去了2000块(粗算),消费者当然乐意再买一个。比亚迪把价格下沉一点,销量出来后,制造成本更低,剩下的利润空间还能挤出来吧。
其实我还记得那会儿,插混车的电池做得还挺讲究的。当时18度电的电池组,成本其实不算高,但利润很大,咱们这些老车主确实是坐山观虎斗。那会儿车企都盯着电池利润,不亏滴水不漏,电池越贵越赚。可是没想到,原材料价格一下掉得那么快,那些追求高利润的厂商怎么还敢坚持?而比亚迪率先扛住了压力,把价格给了消费者。
刚才翻查了个笔记,一眼看到的数字:一块60度的锂电池,最多便宜个3000块左右?这怕不是太保守了点吧?理论上,锂价一块钱都不用多,似乎那价格变化也不会影响太多。想象中,如果锂免费,电池价格还能掉到哪里去?我估计,依照市场反应,剩下的成本压力可能转到工人手上。
你问:工人的工资待遇呢?这个嘿,我还真难保证。工厂里工人工资普遍不提了,反而是老板们笑着说:降价利润就够了。工厂工人的待遇和技术升级应同步推进,不然怎么跟得上市场的节奏?明显感觉,降价带来的利润集中在管控和渠道,但工人的收入和福利,似乎没同步涨一波。这让我想起前几天,一位维修师傅说:订单多了,活儿倒也多,但工资没见涨。真是奇怪,降价市场明明火热,工人待遇怎么还停滞。
不免要问,降价让利给消费者,为什么不同时让利给工人?难道利润集中到老板和手上,工人就要甘愿忍气吞声?我有个猜测,可能老板看中的是市场份额的雪球效应——像拼团一样,越拉越大。市场占有率飙升后,技术迭代会更快,鲜有人会愿意放慢节奏。比如说,比亚迪天天在说60-90天动态零库存,你说这种节奏,真像是在玩时间的竞赛。
这让我想到,电动车技术换代太快了。去年有人说,60度电池已到极限,今年又出现了80、90度的硬核电池。技术飞速革新,供应链的弹性成了关键。你觉得零库存会不会导致品质不稳定?我倒觉得,这是个不成熟的说法,毕竟在快速变革的市场,供应链要真能做到100%弹性,成本至少也得上千万级别投入吧。
不过啊,降价还能否真正让利给消费者?我心里还存疑。比亚迪就说,电池或许不用钱了,利润自然就剩下点余额。但没细想过,电池那点成本节省也就几千块,真正降下来的是制造业的超级盈利点吧?我猜,这样的价格战,很多新进入者反而会更难插手。因为,谁都想抢市场,又不愿意亏本。这就让我觉得,降价其实还是一种智慧的赌注——赌市场份额,能赚到大钱。
电动车的价格战,仿佛是一场慢性自杀,但又不是真的要卖亏。未来别说单车降价,就算续航、科技都在飞速进步,大家的钱包还能承受多久?最让我在意的,是那些还在坚持用传统思维看市场的厂家,他们还知道,元素的价格在变,工人工资也在涨,怎么保证利润还能持续?这破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对了,最后忍不住问一句:你觉得,除了原材料价格和成本变化外,还有哪些隐藏的因素影响着这个行业?我有点小猜测,可能和技术迟缓的变革、某些政策因素、甚至消费者的心理变化都有关。毕竟,车市的风向,并不只是纸面上的数字能全说明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