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广汽丰田铂智3X单月销量突破1万台,这个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新能源车型,成为日系车企转型浪潮中的一抹亮色。就在一个月后,丰田、本田、日产相继发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即2025年三季度)财报,数据虽显短期压力,但转型动作的成效已初步显现。
这场围绕中美市场调整与电动化转型的攻坚战,正让日系车企逐步走出舒适区,探索新的增长路径。
2025年11月,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车企集中披露三季度经营数据,营收与利润呈现分化态势,但均明确了转型方向。
丰田三季度营收12.3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8%,归母净利润9320亿日元,同比增长62%,尽管营业利润同比下降27%,但中国市场合并子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3%,达1222亿日元;本田三季度营收5292.34亿日元,同比微降1.8%,但摩托车业务贡献稳定利润;日产虽仍处亏损,但三季度营业利润实现515亿日元,同比大幅增长61%,实现扭亏为盈。
官方回应中,本田副社长贝原典也提到“关税影响已成为‘新常态’,但公司正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应对”;丰田则在财报说明会上重点介绍了中国市场电动化车型的推进情况。
日系车企的短期压力主要源于中美市场环境变化,美国关税调整导致北美市场利润压缩,而中国市场新能源转型节奏差异带来份额波动。但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性转型举措已开始起效,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本地化研发成果显著 。
笔者认为,当前日系车企的经营数据不应简单解读为“业绩爆雷”,而应看作市场转型期的必然调整。传统燃油车优势市场的变化,倒逼企业加速电动化与本地化布局,短期利润波动正是转型投入的正常体现,从长期来看,清晰的战略调整更值得关注。
日系车企虽面临中美市场调整的短期压力,但通过“本地化研发+新兴市场布局”的双轮驱动,转型有效性与场景适配性逐步提升,长期增长潜力值得期待。这一观点可从有效性标准与场景适配性两个维度拆解。
从有效性标准来看,本地化研发团队的自主决策能力提升,成为转型破局的关键。最典型的案例是丰田在中国推行的RCE(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赋予中国团队充分研发自主权,首款成果铂智3X在2025年10月实现销量10032台,售价10.98-15.98万元的定价策略精准契合中国主流新能源市场需求,上市首月即进入细分市场前十。该车型搭载的华为鸿蒙座舱,也体现了跨企业合作的协同效应。
笔者认为,这一案例证明日系车企通过放下“技术执念”,结合中国市场的智能化优势进行本地化创新,完全能够打造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这种“本土团队主导+跨界合作”的模式,大幅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也让产品更贴合市场需求,转型有效性显著提升。
从场景适配性来看,新兴市场的精准布局,为日系车企提供了新的增长场景。印度市场成为重点发力方向,这一选择既契合日系车小型化、高性价比的产品优势,也顺应了印度汽车市场的增长趋势。丰田计划投资超30亿美元扩建印度工厂,目标2030年前实现年产量突破100万辆,市场份额提升至10%;本田则将印度列为全球三大汽车市场,推出以印度为核心研发的战略车型Honda 0α 。
笔者认为,印度市场的布局并非“避战”,而是基于自身优势的精准卡位。数据显示,2025年印度乘用车市场预计增长8.5%,小型车占比达60%以上,这与日系车企的产品基因高度匹配。同时,铃木在印度市场的成功先例(2024年市场份额达41%),也为丰田、本田提供了可借鉴的本地化经验。
除了印度市场,日系车企在东南亚市场也在调整策略。针对中国车企的竞争,丰田、本田加大了混动车型的投放力度,2025年上半年东南亚市场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42%,其中丰田雷凌混动销量同比提升58%,通过差异化竞争守住了核心市场份额 [普华永道东南亚汽车市场报告]。
从行业视角来看,日系车企的转型实践也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了参考价值。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并非所有企业都需采取“all in 纯电”的路径,结合自身技术积累(如日系车企的混动技术)与不同市场的需求差异,制定差异化转型策略,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因地制宜”的转型思路,对其他跨国车企具有借鉴意义。
回到当前市场表现,虽然日系车企在华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4.1%降至2025年9月的11.6%,但转型成效已开始显现。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0月日系新能源车型在华销量同比增长128%,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表明只要产品策略贴合市场,日系车企完全有能力实现份额回升。
日系车企正经历一场“阵痛式转型”,中美市场的调整倒逼企业跳出传统优势舒适区,而本地化研发与新兴市场布局的双轮驱动,已让转型路径逐渐清晰。短期的利润波动与份额调整,是企业投入转型的必要成本,长期来看,这种调整将让日系车企更适应全球汽车市场的新格局。
你认为日系车企的“本地化研发+新兴市场布局”策略能否成功破局?你身边有购买日系新能源车型的朋友吗?他们对产品的评价如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