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主李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他9月底订购的小米SU7标准版,至今订单状态仍显示“排产中”,预计还要等待18-21周,他的朋友在10月底订购了顶配的Max版,系统却提示6-9周即可提车。这种“同品牌不同命”的交付体验,正在小米车主群中引发热议。
这种差异体现在官方数据上
2025年11月11日,小米汽车官网显示,SU7 Pro和Max版的交付周期已缩短至6-9周,而标准版仍需等待29-32周。这种选择性提速发生在小米推出“购置税兜底”政策的背景下11月30日前锁单的车辆,若因厂家原因延迟至2026年交付,小米将补贴用户需多缴纳的购置税差额,每辆车补贴额度最高1.5万元。
经济账来看,小米的选择合乎商业逻辑
SU7 Pro和Max版售价分别为24.59万元和29.99万元,比21.59万元的标准版高出不少。若这些高价车型延迟到2026年交付,小米需要支付的购置税补贴金额将更为可观。行业分析师指出,高配车型的毛利率可达15%-20%,远高于标准版的8%-10%。产能有限的情况下,优先生产高利润车型既能降低潜在补贴支出,又能加速资金回笼。
这种策略与小米早期的承诺形成了反差
雷军曾在发布会上强调“按订单顺序交付”的原则,而现实是,部分车主反映销售顾问暗示“加钱选装配置可提速提车”。11月以来,某投诉平台关于小米汽车“交付延迟”的投诉量环比增长200%,有车主组建了“低配维权群”,要求厂家公开排产计划。
小米的产能状况其实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2025年10月,小米两款车型交付量超过4.8万辆,其中YU7贡献了3.3万辆,首次在单月实现对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双杀”。与此同时,YU7的交付周期仍长达32-38周,SU7标准版也面临类似困境。
这表明产能提升是局部的,北京工厂通过双班制将产能提升至每月4.5万辆,但核心零部件供应瓶颈仍制约着整体产出。应链业内人士老陈透露,高配车型搭载的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英伟达高算力芯片等核心部件,获得了供应商的优先保障。这种供应链的自然倾斜,加剧了高配与低配车型的交付差距。
对于消费者而言,交付提速带来的体验是直观的
业内观察者指出,小米的交付策略折射出新造车企业的现实困境。小米汽车业务在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达89.7亿元,但尚未盈利。面对前期超百亿元的研发投入,通过优化产品组合改善财务报表成为迫切需求。这种商业考量与传统车企严格按订单顺序交付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市场反应看,购置税兜底政策确实刺激了消费决策
北京海淀区一家小米门店的销售人员表示,政策公布后,顾客决策周期明显缩短。对于已经等待数月的低配车主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交付公平性。“我们不是不能接受等待,而是不能接受不公平的等待。”广州车主陈先生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