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出事了!30万元新车座椅下发现“神秘零件”,官方回应:工厂疏忽

浙江金华的余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花了32万元提的新车,竟然变成了一个“惊喜盲盒”。

10月14日那天,他正给刚提车三天的小米YU7 Pro换脚垫,手伸到主驾座椅底下时,突然摸到一块坚硬的东西——又硬又硌手,怎么按都按不下去,像藏着半块砖头。

小米又出事了!30万元新车座椅下发现“神秘零件”,官方回应:工厂疏忽-有驾

4S店的维修师傅赶来拆下座椅螺丝,从底盘的孔洞里掏出那玩意儿时,全场都愣住了。那是一块L型金属件,巴掌大小,上面印着编号和二维码,但扫码后全是乱码,既没名称也没用途,像个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幽灵零件”。更离奇的是,售后师傅看了半天,说它像是“高度传感器支架”,可原车传感器一个不少,这多余的金属件却正好压在电池组上方。

小米又出事了!30万元新车座椅下发现“神秘零件”,官方回应:工厂疏忽-有驾


“这是什么?会不会有安全隐患?”余先生追问,结果一屋子售后全沉默——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说话。最后有个技术员支吾着称是“工厂装配疏忽”,但既不肯出具书面说明,也没检测报告,只给出个“补偿方案”:送两年免费保养,事情就此算完。

余先生气笑了。他的要求只有两个——要么证明这零件没有安全风险,要么解释清楚它是怎么混进新车的。

小米又出事了!30万元新车座椅下发现“神秘零件”,官方回应:工厂疏忽-有驾


可直到10月23日义乌市监局上门调查,小米方面仍然没有明确回应。客服电话始终占线,媒体采访也被拒绝。

消息一出,网络瞬间炸锅。网友扒出小米汽车过去几个月的一系列“翻车史”:9月刚因辅助驾驶故障召回11万多辆SU7;SU7 Ultra那块加价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被车主发现只是装饰件,不具散热功能,甚至打起了官司。如今YU7又爆出“幽灵零件”,网友讽刺道:“小米送惊喜,买车附赠金属件?”

小米又出事了!30万元新车座椅下发现“神秘零件”,官方回应:工厂疏忽-有驾


更让人寒心的是雷军的态度。车主焦急维权时,他的抖音账号还在持续更新:晒车漆、发短视频、宣传展会,仿佛这事与他无关。评论区早已骂声一片——“30万买试错资格?”、“电池上压铁块,是在玩命?”几天时间,粉丝掉了40多万,股价蒸发900亿港元。

懂行网友进一步指出,那块零件压在电池组正上方,而电池正是新能源车的“命门”。
一旦零件在行驶中松动、划伤电池线路,后果不堪设想。同济大学的专家也提醒:“电动车最怕这种不明金属件,哪怕短路自燃,也几乎无法逃生。”此后,不止江苏,上海也有车主反馈YU7底部存在类似异物或装配不当的问题。

小米又出事了!30万元新车座椅下发现“神秘零件”,官方回应:工厂疏忽-有驾


相比之下,其他车企的应对显得专业得多。特斯拉在中控异响事件后第一时间公布详细技术报告并补偿用户;比亚迪面对电池争议则直接公开检测全过程。而小米不仅未说明零件来源,还忙着删帖、维稳,引发网友怒斥:“出了问题不想着解决,反而先封嘴?这就是所谓‘和米粉做朋友’?”

小米又出事了!30万元新车座椅下发现“神秘零件”,官方回应:工厂疏忽-有驾


10月24日,义乌市监局正式介入调查,执法人员进店核查零件来源与质检流程。

余先生仍将那块金属件留在家中。他说自己不图赔偿,只想听一句真话。这句话击中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当年小米靠“性价比”与“交朋友”赢得口碑,如今却让人感觉被敷衍、被欺骗。老米粉在论坛上感叹:“以前信仰小米,现在觉得被当傻子玩。”

截至发稿,小米依旧未作出明确回应。
当车企面对车主质疑选择沉默,它离被信任抛弃,也就不远了。

别再用“成长的烦恼”当借口。消费者不是试验品,30万元买的不是容错权,而是一份安心。
小米,是时候停下营销秀,真正踏实造车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