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电动车定价引争议,师生价低,游客价高

武汉大学共享电动车定价一小时33元的事情,最近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争议。其实说白了,这事归根结底还是服务定价和校方管理之间的问题。咱们用最简单的话聊聊。

先来看看事件本身。暑假期间,武汉大学开放校门让游客参观。很多人都知道,武汉大学校园挺大的,尤其是夏天又热,走路是不太现实的,能骑个共享电动车确实省事得多。可问题来了,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发现,这个电动车一小时要收33块钱,而且短短骑一圈可能还不到20分钟,就要花个20块钱左右。这对于很多来参观的游客来说,实在是有点贵了。

网上吐槽多了,记者就去调查了。结果一查才知道,原来师生用电动车是便宜得多,不仅要参加培训、还得实名认证,骑一次只要0.45元/20分钟,然后超过20分钟就1元/10分钟。按月卡、季卡、年卡还更便宜,比如一年只要71.9元。这跟游客的价格简直天壤之别。

问题来了,既然师生可以便宜骑,为啥游客就要那么贵?不光贵,而且游客也不用培训、实名什么的,扫码就能用,一点门槛都没有。有人说,这样干不就是搞“双重标准”吗?这也是大家不满的地方。甚至有学生顺势做起了“代扫黄牛”的生意,就是帮游客用他们的账号骑电动车,然后自己赚差价,一小时才15元,比游客自己扫码便宜一半。

这里面就涉及到共享电动车进校园到底是谁管、怎么管、价格谁定的问题。一查发现,运营企业和校方都有合同,两家公司一共投了3000台车在武汉大学里。记者联系了运营公司,负责人说这些定价、手续都是校方同意的,属于正常操作。暑期对游客开放是因为学校暑期对外开放了校门,游客能进来骑车,但这个服务暑期结束就截止了。

而学校方面,保卫部说电动车不是他们管,归交通部。但交通部电话似乎一直没人接。记者又咨询了消费者投诉热线,相关部门也只是登记了,暂时没给出正式答复。

这事说白了,就是一场价格标准的博弈。游客觉得贵,觉得被“割韭菜”;企业说合理,校方也点头,源头上就是“你情我愿”的合同。但如果从法律角度看,就不那么简单了。律师说,这种两家企业垄断校园共享电动车的做法,可能违反了反垄断法和价格法。尤其是对师生便宜,对游客贵,涉嫌价格歧视。法律明确规定,同样的服务不能因对象不同就收天差地别的钱,这样子是不正当行为。再看反垄断法,规定不能行政权力垄断服务,也不能限制竞争。但武汉大学就只允许两家公司搞共享电动车,这其实就把竞争给垄断了。

武汉大学电动车定价引争议,师生价低,游客价高-有驾
武汉大学电动车定价引争议,师生价低,游客价高-有驾

还有一点,游客作为消费者,有权知道明码标价的背后是不是合理的。你单价定到33元一小时,理由是什么?如果是因为维护成本高、安全管控难,也可以明说。但现在这样既没有解释,也没有公开定价的理由,只说校方批准就完事,肯定会让人怀疑是不是背后有利益输送,或者就是敢“宰客”。

事实上,共享电动车这几年在各大城市、各大高校都挺普及,正常的价格一般一小时就三五块钱,武汉大学这样高的定价确实少见。有人说,学校环境特殊,游客多了容易管理混乱,需要提高价格抬高门槛,这也说得过去。但问题是,毕竟校园是公共空间,既然开放参观,本就要考虑服务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否则游客体验感差,学校声誉也要受损。

再说到底,电动车公司也是生意人,他们希望尽量多赚钱就理解,但不能靠一刀切的天价,把游客当冤大头。大家出来参观高校,骑个车收费比市区网约车还贵,这是谁也不能心甘情愿接受的。更不用说,有学生还靠做黄牛挣差价,这背后其实就是制度漏洞,怪不得会让人议论纷纷。

其实有三个问题值得深思。第一,校园公共服务属于谁?原则上学校是服务师生的,但既然对外开放,就要有对游客的服务规划。第二,收费合理不合理?学校和企业合作,定价需要更公开透明,不能背后谁说了算就算。第三,怎么平衡师生和游客的利益?你不能说师生就该便宜,游客就能多收。应该找到一套标准,保护各方利益同时也让市场有公平竞争。

国家出台反垄断法和价格法,就是为了防止类似这种垄断和价格歧视。运营公司进高校提供服务,可以和校方合作,但不能只有他们一家或两家独大,否则容易变成“校方和企业绑架消费者”,让市场失去公平。其实如果能把价格定的合理点,既能让公司赚钱,也能让游客用得起,大家谁都不吃亏。这比现在这种各方吐槽、维权、投诉要和谐多了。

武汉大学电动车定价引争议,师生价低,游客价高-有驾

有人还问,既然明知道游客贵,为什么学生能当“黄牛”?本质上还是企业和校方政策漏洞。你让学生实名认证就能享受低价,但游客不用,游客直接扫码就是高价,这给人一种“专门抬价割外人”的感觉。要是企业想规避这种问题,把价格都拉平,设个合理优惠区间,什么黄牛就消失了,市场也不会乱套。

武汉大学电动车定价引争议,师生价低,游客价高-有驾

更要说,学校作为公共教育场所,本来就是开放且包容的。有些高校共享电动车定价三五元一小时,游客用起来也没问题,难道武汉大学服务成本就高到要收33元一小时吗?未必吧。能不能减少一点“行政垄断”和“市场封闭”,多参考一下别的学校的做法,把价格踩在地面,让大家都感到公平、合理,体验就提升了。

其实这场风波,不止体现在电动车定价上,本质反映的是一个公共服务的治理问题。以前高校主要给师生提供服务,游客不太进校,所以这些矛盾没被暴露。这两年高校越来越开放,外部流量多了,服务体系也必须跟上。不能还是原来“只考虑师生”的模式,该有游客价就得合理定价,不合理的歧视就应杜绝。更不能用行政权力去影响市场自由,这样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说到底,游客吐槽定价高,企业说合法合理,校方表示批准,三方各说各的理,最后变成谁也没解决根本问题。希望这个事件引起大家的重视,武汉大学最好能重新评估一下共享电动车对外开放、价格制定的流程,能不能多听听消费者意见,依法依规定价。监督部门也要跟进查查相关合同和竞争情况,看看有没有行政垄断和价格歧视,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对普通游客来说,也要多关注自己的权益。不是定价就只能认倒霉,遇到不合理收费可以投诉举报。只有大家都敢说话,才有可能让这些公共服务更规范、更贴心。对于企业和校方来说,也要多考虑长远影响,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明明定价合理,大家都夸你;定价太高,被公众批评,最后可能影响学校声誉和企业长远发展。

所以,这次武汉大学共享电动车定价风波,不是一个孤立个案,而是很多高校、公共场所都面临的问题。大家都应该拿出来讨论,推动完善。希望这事能带来更多改革和优化,真正实现公平、合理、公开的公共服务,让师生和游客都骑得放心、玩得开心,生意也做得长久。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