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了,城市的环路像一条没完没了的充电线,依然有人在地库里捣鼓他们的“蓝天白云”。
你能闻到地下车库里那股混杂着橡胶、冷凝水和一点点汽油残留的气息。
空气里流淌的不是高压电流,而是焦虑:“今天还能不能开回家?”。
有老板西装革履,蹲在自家7系旁边,拿着手机反复刷新剩余续航,像在等前女友的微信,脸上写满了“电量焦虑症”。
这不是段子,是每天都在中国高端车主群里上演的现象级小剧场。
你要问我,这事儿是电动车的错,还是老板的错?
别急,案发现场,证据都在。
宝马要给X5和7系上增程器,说白了,就是“电驱+油补”,让你再也不怕半夜找不到充电桩。
这不是我编的段子,来自彭博社的报道,宝马内部已经讨论过:给X5长轴距版和7系配上小型汽油发电机,只给电池充电,不直接驱动车轮。
大车有大肚量,装个增程器也无妨,不耽误后排老板躺平。
宝马的发言人倒是惜字如金,说他们“持续分析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意思是没拍板,但门口那台三缸机已经在等体检了。
这可不是宝马开的新头。
对岸的Jeep、Ram、现代都琢磨过类似玩法。
美国人选车向来“多一手准备”,结果Scout的Terra皮卡订单里,居然有80%选择了增程版。
显然,“电驱+油补”这套组合拳,远不止中国司机一家的焦虑救星。
至于宝马,技术底子还算硬,发动机、电池、电机、变速箱都能自己来,省下外包环节,开发进度也能快几步。
要说有前科,i3就用过这套增程技术,2026年还要推iX5增程版,号称续航能冲1000公里——别人家开上高速是“心中有数”,纯电车主上高速是“数着心跳”。
说到这儿,还是得摆出旁观者的冷面:宝马这波“增程特供”,到底是技术进步,还是市场无奈?
专业视角看,增程器本质上是个“续航补丁”,用油养电,优雅地承认了纯电路线还没彻底飞起来。
中国市场的现实很简单——高端用户想要电动车,但更怕被续航锁死。
2024年第三季度,宝马在华销量跌了29.8%,2025年上半年还接着跌15.5%。
销量红灯闪烁,纯电押注不灵,宝马不得不掏出口袋里的Plan B。
这就像法医现场找不到致命伤,就得考虑“多因素叠加死亡”。
车企也是,纯电不顶用,还得油电混合来续命。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们得琢磨几个细节。
首先,增程器不是谁都能玩——空间、成本、政策、品牌形象,缺一不可。
X5和7系这种大车,底盘有地儿腾出空间,不会牺牲老板的后排按摩座椅体验;自研核心零部件,成本也能压下来,不至于让增程成了“加价项目”;再看政策,中国对增程其实并不排斥,至少比某些限牌城市对插混温柔多了。
至于品牌,宝马这口碑正经,走高端路线,要不是市场真的反复横跳,不会轻易“降尊纡贵”玩这种技术妥协。
但增程的好,真就没缺点?
黑色幽默来一点:你开着增程宝马,从深圳飞奔到广州,续航没问题,但油价和电价哪头便宜,你心里还真得掂量掂量。
“电动的身份,油车的灵魂,混动的焦虑”,这描述未必夸张。
政策上未来会不会变风向,技术上电池能不能大突破,用户心理接受了增程,是不是就彻底原谅了纯电的“不靠谱”?
如果今天大家都开增程,明天的纯电宝马,还能卖给谁?
这就像法医查案,找到了一把凶器,却不知道凶手下一步是不是还在现场。
再往深里说,“增程”并不是技术王炸,而是阶段性缝补。
真正的技术进步,是谁能帮用户彻底消除补能焦虑。
可当下现状,充电桩分布不均,城市里“堆头热闹”,高速、乡镇则“人迹罕至”。
高端车主要面子也要里子,“有电优先,无电无妨”,增程的尴尬在于,它既不是最环保的,也不是最有驾驶乐趣的,但它刚好填补了续航焦虑的那一块空白。
宝马选择增程,不是要做新能源的至尊玩家,而是懂了市场的“人情世故”:你们要的,是让出行这事儿别太悬,别太赌。
当然,作为一名职业冷眼旁观者,我多少也有点职业病。
每次听到“市场需求”这个词,总忍不住和“技术理想”对着干。
市场说要啥,技术就得做啥?
技术说能啥,市场就真买单吗?
宝马在中国的销量下跌,未必都是技术路线错了,也可能是品牌溢价、服务体验、用户沟通等多重问题。
增程解决了眼下的焦虑,能不能解决5年后的转型阵痛,这账单还没到期。
有时候,我拿着报告看数据,忍不住自嘲:“法医查案,证据说话,车企转型,用户投票。”没人能预测哪家能笑到最后。
宝马今天走增程,是战略收缩还是技术自救,得留给时间给出答案。
谁都不想变成“油电两面人”,但现实就像案发现场,线索都在,只是没有一把刀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
写到这里,还是把决定权交还给你们。
如果你是宝马的中国高端车主,会选纯电、油车、还是增程?
你觉得增程,真的是新能源的未来,还是电动车理想路上的一枚“创可贴”?
别着急下结论,毕竟,车库里的焦虑和梦想,都还在续航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