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利汽车宣布以18亿美元(约120亿人民币)收购瑞典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时,整个汽车行业都炸开了锅。那时候的吉利,只是一个年净利润刚过11亿人民币的中国民营车企,掏出120亿去买一个连年亏损的外国品牌,简直像是天方夜谭。15年过去了,这场被外界称为“蛇吞象”的交易到底给吉利带来了多少回报?
一场冒险的开端
2010年的全球汽车行业,还在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慢慢爬出来。沃尔沃,这个瑞典的老牌豪华车企,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99年,沃尔沃被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以64亿美元收购,但接下来的十年,福特并没有让它的业绩重新辉煌。
福特公司在2010年的报告中提到,2009年沃尔沃的全球销售量仅为32.4万辆,比1999年的50万辆少了大约三分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2009年沃尔沃的税前亏损达到了6.62亿美元,大约是44.3亿人民币。尽管2010年沃尔沃勉强达到了收支平衡,但它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福特犯了一个管理错误。他们想用沃尔沃的技术来帮助其他品牌,比如路虎和阿斯顿马丁,但忘了给沃尔沃自己留足够的资源。金融危机来了,福特也顾不上了,赶紧把沃尔沃卖掉了。沃尔沃以18亿美元的价格被拍卖出去了。
中国的吉利汽车正在迅速崛起。吉利在1986年起步,最早是做冰箱的。直到1997年,它才开始生产汽车。到2010年,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商,年销量达到41.5万辆,年净利润11.8亿人民币。在国内市场,吉利表现很好,但在全球市场,它与福特、通用和丰田这些大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吉利的老板李书福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小角色。他看上了沃尔沃,不仅仅因为它的价格,更是因为这是一次翻身的机会。当时,吉利花了大约1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0亿左右,这笔钱几乎相当于掏空了家底,并且还借了不少债。这笔钱差不多等于吉利过去67年利润的总和,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交易公布后,外界一片唱衰声。《金融时报》直接评论:“中国企业根本不懂怎么经营豪华品牌。”很多人担心,吉利接手沃尔沃后,会把这个高端品牌拉下水,甚至毁了沃尔沃的口碑。毕竟,吉利当时主打的是低端市场,跟沃尔沃的豪华定位差了十万八千里。这场收购,看起来更像是李书福的一场豪赌。
掏空家底和借债:收购的艰辛之路
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在瑞典哥德堡签署了收购协议,8月2日交易正式完成,总共花费了18亿美元。支付方式包括13亿美元的现金,加上2亿美元的票据,还有6300万美元的后续调整款。对于每年利润只有11.8亿人民币的吉利来说,这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李书福带着团队跑遍了国内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地方信用社,能借的地方都借了个遍。然而,国内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最后,他们不得不向福特借了2亿美元。这种卖家借钱给买家的做法,在当时汽车行业里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被认为是大胆且近乎疯狂的举动。最终,吉利还是凑齐了13亿美元,完成了这笔交易。
钱来了,麻烦才刚刚开始。沃尔沃的员工和管理层对这个来自中国的“新东家”充满怀疑。他们害怕吉利会把沃尔沃变成低端品牌,或者直接把技术拿走回中国。瑞典的工会也很紧张,生怕吉利裁员或者搬走生产线。
李书福亲自去瑞典的沃尔沃总部,找管理层开了几次深夜的会议。他承诺不会干涉沃尔沃的日常运营,保持它的品牌独立,甚至保证研发和生产继续在瑞典进行。这些承诺慢慢让人心安,也为后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收购之后,吉利迅速开始了与沃尔沃的技术整合工作。双方合作研发了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SPA(可扩展平台架构)两大技术平台。这两个平台后来成为了吉利和沃尔沃成功的关键。CMA架构既能用于制造像沃尔沃XC40这样的高端车型,也能支持吉利的领克品牌;而SPA架构则主要服务于沃尔沃的XC90和S90等旗舰车型。通过共享技术,不仅帮助沃尔沃走出了困境,也让吉利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吉利15年的收益如何?
自从吉利接手沃尔沃后,这家汽车品牌逐渐恢复了活力。2010年,沃尔沃的全球销量仅为21.1万辆,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跃升至76.3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足足翻了三倍。其中,中国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贡献了超过15万辆的销量。从财务角度来看,沃尔沃也实现了扭亏为盈,2024年的核心营业利润达到了270亿瑞典克朗(约26亿美元),利润率也从2023年的6.4%提升到了6.8%。
新车型的成功至关重要。XC90和XC60这些SUV卖得非常火爆,电动车EX30的推出也让沃尔沃在新能源领域站稳了脚跟。与福特时代相比,吉利的到来让沃尔沃重新成为豪华车市场的重要玩家。
吉利的发展变化非常惊人。2009年,吉利的销量只有32.7万辆,到了2019年就猛增到136.2万辆,增长了三倍多。到了2023年,吉利控股集团(包括吉利汽车、沃尔沃、领克等品牌)的总销量达到了279万辆,其中吉利汽车自己就卖了168万辆。虽然净利润因为年份不同有波动,但从2010年的11.8亿元人民币一路涨到后来的几十亿元,整体实力已经是以前没法比的了。
技术进步是吉利快速发展的关键。通过CMA和SPA平台,吉利的汽车从经济型升级到了中高端。领克品牌的出现更是直接挑战合资品牌。由于零部件通用率达到78%,生产成本降低,这让吉利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吉利利用沃尔沃的全球网络,把品牌推到了海外。领克通过沃尔沃的渠道进入欧洲,2023年在荷兰和德国的销量稳步增长。吉利在中国建了成都和大庆两个沃尔沃工厂,生产的车不仅在国内卖,还出口到130多个国家。这让吉利的国际化步伐比其他中国车企快了一大截。
吉利从沃尔沃的市值增长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21年,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初始市值约为190亿美元(约1630亿瑞典克朗)。尽管后来市值有所下滑,到2025年降至约50亿瑞典克朗(约5亿美元),但作为大股东的吉利,通过持股和分红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更不用说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价值,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
具体赚了多少钱不好说,但简单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当年花120亿人民币买了沃尔沃,现在光沃尔沃的市值就值几十亿。再加上技术共享带来的收益和吉利自身的增长,这笔投资的回报可以说是超级丰厚,简直难以想象。
每一个成功的故事,背后都藏着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无论是创业者、运动员,还是艺术家,他们能够走到今天的位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经历过失败、迷茫,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对目标的坚持、对困难的不放弃,以及不断总结和改进的过程。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从成功者的经历中学到东西。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心去观察,用行动去实践。比如,看到一个企业家的成功,我们可以思考他为什么能抓住机会;看到一个运动员的成就,我们可以学习他如何克服压力。这些经验并不遥远,它们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故事里。当然,成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也需要适时调整方向。就像登山一样,虽然目标是山顶,但沿途的风景和经历同样重要。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积累经验,总有一天,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吉利收购沃尔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技术上的双赢局面。CMA和SPA架构让双方都受益匪浅。沃尔沃利用这些技术推出了新车型,而吉利则用它们来升级自己的产品线。这种合作模式既省钱又高效,是吉利实现逆袭的关键。
当初李书福说不插手沃尔沃的运营,这个决定很英明。沃尔沃保持了瑞典的研发和生产团队,品牌高端形象没受影响,反而借助吉利的资源重新崛起。这还让员工和管理层都愿意配合,避免了文化冲突。
中国市场让吉利和沃尔沃变得更强。沃尔沃在中国卖得越来越好,吉利也利用本土优势稳固了自己的位置。这说明中国车企要想在国际上成功,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一个坚实的国内市场需求作为支撑。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例子为中国汽车业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训。这说明,国际化不仅仅是花钱的问题,还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技术的积累。吉利通过花费120亿不仅获得了沃尔沃,还得到了一张进入全球市场的门票。
这15年来,吉利从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品牌,成长为国内自主品牌里的佼佼者。而沃尔沃呢,也从濒临亏损的困境中走出来,成了豪华车市场上的一个大黑马。这场交易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赚了钱,更重要的是,让中国车企在国际舞台上露了一次大脸,赚足了眼球。
展望将来,吉利和沃尔沃的道路依旧漫长。新能源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沃尔沃已经在电动车方面加大投入,吉利也推出了领克和几何等新品牌。中国车企若想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吉利的成功之道值得借鉴:勇于收购,加强技术合作,再加上本土优势,下一个“吉利”或许就在眼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