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想,咱们到底还能造出点啥新东西来?车还没飞起来呢,宝马就搞上“开放创新行”,还弄到了成都高新区这么个地方。说实话,成都高新区这几年跟高科技彻底杠上了,各种产业园、创新基地,一出之后简直跟雨后春笋一样。宝马这次把创新活动放在成都,小算盘打得也挺响——你说,外企眼里,中国不就是创新宇宙的主战场嘛?
可问题来了:啥叫创新?是产品换个马甲还是整出点真材实料?宝马以前是靠造车挣世界的钱,现在全世界都在画“智能汽车”、“未来座舱”的大饼,这场创新行走得其实挺有意思。宝马搞了一堆合作方,阿里云创新中心、还有什么“初创车库”,全是那种科技圈里一拍即合、真金白银都敢投的主儿。这种活动,兔子脑袋里早就不是传统汽车了,反而像是一场科技公司聚会,你看现场那些头部企业,哪家不是跟AI、创新、硬核技术挂钩的?
那咱们再想深一点:这年头“开放创新”,大家真开放吗?这活动里,宝马又讲“开放合作理念”,又讲“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还发出了邀请全球创新人才来成都落地考察。都知道,外企在中国搞本地化确实是一种趋势,可每逢这种场合,说到底都还是在“挖矿”:一边找国内创业项目、资本、政府资源兜底,一边拿自己技术作平台,绑着大厦的起点。你说是“开放”,其实谁都知道底线在哪,知识产权、核心芯片、算法你敢让吗?但这场活动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确实让这些合作变得真实而且有追求了,在理念上,已经迈出了一步。
仔细看,现场那8家创新企业,据说是过了项目招募、专家评审多重筛选才出来的精英选手。光看这名单,简直跟未来汽车宇宙拼图一样:HUD裸眼3D、车载声学、AR/3D内容平台、数字人、脑科学神经调节、透明互动显示屏、虚拟现实、机器人。问一句,普通人真需要这么多花哨玩意儿吗?
你说,不就是开个车,谁家坐车还要数字人同你聊家常,谁出门头顶上真的需要3D全息导航?但回头再想,汽车早就不止是交通工具了,不论你承认不承认,人家已经开始变成“第三空间”:能生活、能娱乐、能社交,能工作。汽车做座舱智能化这几年,已经变得跟手机一样花里胡哨,厂家不搞科技感,就跟不上时代。宝马这回请来的公司,个顶个是干爆眼球技术的。
比如说这家炽云科技,号称做出了全球首家量产的裸眼3D HUD,“解决目前行业ARHUD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胡说八道不是,毕竟买车人看的是牌子和体验,但谁知道,明天的车也许真的能在挡风玻璃上玩《吃鸡》。还有紫荆桃李,硬核搞车载声学、语音交互,说是让车“听懂人”,其实不就是科技公司想让每个设备都变成人工智能助手吗。
再看弥知、相芯这种做数字人、AI算法的,有没有一种错觉:将来你买个车,能带着三亿网友一起随时切换虚拟形象,甚至干脆用数字人开会聊天,车里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都能投影出来秀情感。有点魔幻,但这也许就是趋势——大家都怕落了后,再追不上趟。
说到鑫境声愈健康科技这个脑科学公司,可就真有点懂生活了。迷走神经调节、触觉听觉双通道,全是冲着人的底层感官体验去的,你说以后车里干脆装个助眠神器,人人按一下就能路边打个盹,甚至把健康保健直接嵌进智能座舱成标配。这也是设计的未来,把车变成疗愈空间。
启视科技那面透明显示屏已经接近科幻片了。车窗直接变成互动屏幕,“透明度90%以上”,搞全息投影,随时玩3D图像。说起来很酷,但到底能不能走进大众生活,不是技术不够,而是用户需不需要。创新归创新,落地才是王道。
小派科技这块,专注VR头显市场,硬是从个人体验往专业场景扩展,像工业设计、医疗培训,甚至可能将来开车时搞个VR游戏。四川具身科技则主打机器人,说是今年底发布“情感交互人形机器人”,你敢信以后副驾驶就是个“暖心小哥哥”。这样的设定你接受吗?
当然,这场创新活动不止是技术嗨,背后有更现实的话题,也许大家未必深想。为什么德国宝马不在慕尼黑搞创新,却把主要驱动阵地布局中国,而且还落在成都?说白了,中国市场够大、创新热度高,潜力和钱都在这儿。你看高新区负责同志讲话,全是对“全球行业领军企业”的衷心厚望、资本热情,人家要的是产业集群、是智能化布局,要引来全球人才和企业搞创新,做地区生态红利。高新区抢人才和企业,其实和北上广深一样,为的是抢产业主导权——汽车里的智能部分,未来能不能和国际巨头站在一个台阶上,这事儿早就不是一城一池,而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现实问题。
宝马亚太技术城副总裁也说了,希望和中国科技伙伴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前沿创新”。这话有点像写材料稿,但仔细琢磨,宝马真是看上了中国的创意和速度。你看这些项目,2015、2016年成立,公司不到十年就能搞出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德国公司要不是过来捞点便宜,自己跟本地创新绑定,未来可能被淘汰。
活动圆桌讨论也没那么高深,照样围绕“座舱体验发展方向与技术挑战”聊未来。其实汽车行业没必要装神秘,说到底都是:你愿不愿意把车从代步工具变成综合智能生活空间?你对车里每个传感器、每个人际交互、每个投影体验愿不愿意掏钱?你还能为“车内的科技感”买单多久?说创新,其实问的是每个用户到底被科技改变了没有。
我也想问,创新活动年年有,真正影响你的,是哪一项技术?你在乎车载3D投影还是用AI助手聊天?你需要座舱温度自适应还是神经调节让你一路不打瞌睡?技术能不能走进生活,最终只有用户说了算。有些创新,看来很酷但不落地就变成了秀场;有些公司,声势很大,但最后能体验到的新鲜感,其实不如原配一把好座椅来得实用。所以,宝马开放创新行是进步的象征,但更需要给中国市场的普通人带些实际。把噱头做成体验,把体验做成品质,才是创新的本事。
当然,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总归要有人推,宝马代表着传统制造业中的顶级玩家,它不断拿出新东西跟中国本土合作,至少让国际汽车品牌重新思考了过去那套“一国造一全球卖”的路线。现在大家都在重塑游戏规则,中国创意和外国技术越来越拧到一起,但竞争多了,分蛋糕真得看谁能抓住用户的需求。
最后还是想问大家:你觉得汽车行业这些前沿科技,真的能让买车体验更牛吗?你会为之买单吗?还是说,在智能、数字、人机交互、大数据、AI这些词汇之外,你只需要那个最原始、最纯真的驾驶感和安全感?创新永远是好事,但得有落地的土壤和市场——别让好想法永远在会议室里转圈,别让合作只停在热闹的喝茶厅,得让用户愿意为科技买账,这才是真正的未来。
宝马在成都搞创新行,看似是大企业与创客的双赢,其实说白了也是一场“谁能看透红利、谁能做出落地创新”的内核之争。创新天天讲,最终还是要老百姓自己体验,不能落地,吹得再响也没用。你看2025年的这场收官,有科技、有理念、有合作、更有市场和资源的互撬,谁能抢得明天,谁就能在智能汽车的大风口活得更久——这就是我的理解,你觉得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