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燃油车像是成了众矢之的,经常被冠以“禁售”标签。每次哪个国家或大公司说要在某年停售燃油车,几乎必定引发汽车圈的关注和讨论。
最近有消息说,日本政府正考虑2035年开始,不再卖只靠内燃机的汽车,而是主推混合动力和电动车,这样有助于实现2050年零排放目标。英国首相约翰逊也表示,英国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要从原来的2040年提前到2030年。尽管这些政策还没最后定下来,但风声一出,外界议论不断。
在这股热潮里,我们也应冷静“禁售”燃油车到底是怎么来的,各方言论是否靠谱,这种做法真的那么完美吗?
“禁售”的背景是什么?
对中国人来说,不论是谁,估计都听过“全球变暖”这几个字。因为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天气反常。不光动物的生存受影响,人类也面临困境。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想让温室气体排放降下来,很多国家都在努力。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150多个国家签字,希望把温室气体浓度控制住。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第一次用法律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汽车尾气成了温室气体的一大来源。虽然几十年来汽车行业一直在改进排放,但全球汽车数量一直增加,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各国都把汽车当作治理重点。
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想控制全球温度上升。也差不多在那段时间,大众“排放门”事件爆发,让车企们都很紧张。2016年以后,禁售燃油车成了热门话题,很多政府和车企都立下“军令状”,跟燃油车划清界限,“禁售”这个词也就流行开来。
禁售承诺并不都是一个意思
如果禁售燃油车的标准像数学一样简单就好了。但各家说的禁售燃油车标准都不一样,甚至表达含糊。有些人以为“燃油车”就是所有用汽油、柴油的车,其实很多国家把混合动力车排除在外。再加上媒体翻译的差异,大家听到的信息经常不一样。
有的车企说要“全面电动化”,听起来像是以后只卖纯电动车。其实只要加一个微混系统,也能说是“电动化”。有些禁售规定只在特定地区生效,比如美国加州规定2035年之后只卖零排放乘用车。有的禁售只针对某些领域,比如公交或市政用车。
与之相比,中国虽然是汽车大国,但对禁售燃油车这类事一直比较谨慎。2017年,国内有官员说中国也在研究禁售时间表,但一直没有定论。
目前在国内,表态最明确、最早的要属海南。2019年,海南省宣布2030年起全省禁售燃油车,成为中国第一个提出细分领域清洁能源目标的地区。
理想很美,现实没那么简单
都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虽然很多人希望能直接告别燃油车、进入电动时代,但“一刀切”推广起来没那么快。燃油车发展了100多年,内燃机能成为主力技术,靠的是过硬的性能和实用性,不会一夜之间被淘汰。
电动车自身问题也很明显,比如电池还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续航让人担心,而且充电难、慢,使用起来远不如加油方便。最让人头疼的是,电动车事故还不少,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这也是个现实难题。
禁售燃油车意味着整个汽车行业要大变样,这对整个产业链影响极大。比如电动车比燃油车结构简单,自动化生产比例更高,很多传统汽车工人可能失业。传统汽车人才也很难转型,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又不够。
即便换成电动车,表面上没有尾气污染,但实际上不少国家的电力还是靠火力发电,电动车也间接消耗煤炭、石油等资源。至于废旧电池污染,至今也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未来或许还会有新问题冒出来。
几年前,不少主流车企对新能源车还持观望态度。现在各国和大车企都认定新能源是大趋势,谁先抓住机会就能脱颖而出,宣布禁售燃油车时间仿佛成了表明决心的标志。对普通人来说也不用太担心,禁售燃油车只是停售新车,现有的还能照常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都会并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