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理想汽车三季度由盈转亏?召回事件曝光

一辆车,召回一次,烧掉11亿元。这不是事故,是财报。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净亏损6.24亿元,同期利润曾高达28亿。营收腰斩,交付下滑近四成,市场哗然。表面看,是MEGA冷却液缺陷引发的召回风暴;深挖下去,却是理想从“增程霸主”向“纯电先锋”转身时,无法回避的结构性震荡。

这不仅是财务数字的逆转,更是一次战略路径的全面检验。召回支出确实重创当季业绩,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理想赖以生存的增长逻辑正在被重构。增程车型销量断崖式下滑,纯电转型尚未完全兑现,技术投入持续加码——三重压力叠加,让一次本属可控的质量事件,演变为一场信任与节奏的双重考验。

理想并未坐以待毙。财报中透露,纯电新车型i8与i6订单总量已超10万辆。这一数据虽未经第三方验证,但在当前行业“破万即宣传”的背景下,累计十万辆的订单量仍属罕见。横向对比,小米YU7上市一小时订单破28万,问界M7首日超15万,理想两款车型在较长周期内达成此成绩,说明市场对其纯电产品力仍有较强信心。尤其i8在30万元以上纯电SUV市场,已挤进销量前三,证明其智能化与舒适性标签仍在生效。

然而,订单不等于交付,更不等于胜局。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在中国纯电市场整体销量排名跌出前五,市占率不足3%。比亚迪以近20万辆纯电销量稳居榜首,特斯拉Model Y L单月超8,200台登顶高端SUV,蔚来靠子品牌乐道L90迅速破万,小鹏MONA系列在20万以下市场掀起价格风暴。理想夹在中间:高端有华为问界M9压制,中端遭小米、小鹏冲击,自身又因MEGA外观争议和交付延迟错失窗口期。

真正的胜负手,在于智能化能否成为护城河。理想自研的VLA大模型,10月月度使用率达91%,智驾渗透率行业领先。40亿参数的端到端系统,若能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贯通,或可重建技术壁垒。但技术领先不等于用户体验领先。用户反馈显示,理想智驾更新节奏慢于小鹏XNGP和华为ADS,功能迭代滞后,让“领先”停留在纸面。

理想正经历从“舒适区”迈向“无人区”的阵痛。增程红利消退,纯电战场已成红海。MEGA的召回是导火索,但根本挑战在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把订单转化为产能,把技术储备转化为用户口碑,把品牌势能从“家庭奶爸车”升级为“智能出行引领者”。

转型从无坦途。但历史从不奖励固守者,只青睐破局人。理想能否穿越这场风暴,不取决于一次财报,而在于接下来每一辆车的交付质量,每一次OTA的用户体验,和每一句承诺的兑现速度。未来已来,容不得半点侥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