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淘汰赛”这场堪比《鱿鱼游戏》的大戏,眼看着到了拔刀见血的关键阶段——谁还不是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偏偏在这百车厮杀、民间各路豪杰纷纷“断臂求生”的时刻,一个带央企金字招牌的“新势力”却不按套路出牌,打起了“升维打击”的主意。8月1日,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高调上线,摆出“未来之翼”战略,全维度玩命升格。啥意思?号称搞个汽车行业“天花板”,还要带点国企味儿的“科技狠活”。问题来了在小鹏、蔚来们一边烧钱一边叫苦不迭的时候,老国企突然少年感爆棚,这到底是闹哪样?“新势力”都去冒险,央企还靠点谱吗?悬念拉满,不信你忍着手痒别往下看。
先来点儿猛料这次东风奕派,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以为老国企只会搞保守那一套?诺,这次人家把“用户型企业”当活命稻草扎紧绑实,把“技术为王”的风,吹得比大东北的寒流还猛。董事长杨青、总经理汪俊君齐刷刷亮剑——不是说说而已,头一回把“10分钟响应用户问题,1小时出方案,1天问题闭环”挂在发布会大屏上,效率革命誓言喊得震天响,活脱脱像东北大姨张罗家宴。“老铁,这效率,你还挑啥刺?”一口气砸进500亿研发、1.2万人团队,5千多项新能源专利,行业第一,央企自带金刚罩。这“新势力”,后背干爹比谁都硬,但偏偏号称讲究“用户体验跟得上小米”,东北话说不怕你有后台,就怕你不实在。可问题来了有钱有技术不等于能把车卖出去,“用户型口号”能打过刺刀见红的市场吗?争议从一开始就端上桌。
再来说说这盘棋到底咋下。人家有“央企底蕴”做基础,你东风汽车干了56年,好比老江湖混迹市场半个世纪,关键时刻“六亲不认”——专利发得比谁都快,研发的钱花得比谁都狠。可别以为只有后台硬,东风奕派还学会了“用户当爹”的互联网那一套。啥用户需求第一时间上车、内部流程马上响应,人家敢把用户抱在心口,活生生搞了个“互联网思维+制造业执行力”的混搭风。别的企业还在吆喝省油省电,人家搞“马赫动力”“量子架构”;主流智能、精品高端,一手抓年轻人,一手搭华为顺风车玩高端SUV智能;20款车矩阵,承诺款款每年进化,这不是造车,这叫“卷死同行吓坏用户”。
说真的,这一切讲得都特别美好——产品布局面面俱到,海外市场大干快上,四大动作加持下,2027年网点两千,海外30多款车、10%本地化制造,你说这不是“带着光环去征服世界”吗?可现实一向不给面子,老百姓到底买不买账,不是靠一句“幸福大五座”就能忽悠过去的。风神L8放出王炸数据(248km纯电续航、2.4L油耗),确实很心动,但说句心里话,续航的数据飘得再美也得等路面和钱包一起见证;更别说新能源车的信心问题,谁都怕被“续航焦虑”坑惨。用户说你有核心技术,我有疑心病,到底稳不稳?
表面风平浪静,其实稍一琢磨,弦儿就绷紧。什么“全球首个16000吨大压铸设备”、“固态电池2026年上车”、“千伏平台充电一秒续2.5公里”……吹牛谁都会,可真要落地,不是按个按钮那么轻松。别说用户怕出新问题,行业里聪明人都明白,“新势力”要比拼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背锅能力”。东风系这两年新闻也不少,内部机制是否真能高效协同,用户满意还能否秒回——这些都考验央企的“韧性”。
再说说反方声音。市场有不少冷眼旁观的——“央企下场当然资源多,可大锅饭习气咋改?”这年头,想做“用户型企业”,哪里说说就成?“雷声大,雨点小”可不是没前车之鉴。再说吧,体验才是王道,服务一掉链子,再多高科技都是纸上谈兵。还别说,老国企玩高端智能,还得看市场买不买账。同行们怼一句“别看嘴上说得溜,等市场考评打分,定胜负的时候,央企新势力可别光剩下讲故事。”更有“酸葡萄心理”网友冷嘲热讽有央企当后台,花起钱不心疼,自家兄弟坑自家兄弟都不带眨眼的,你跟小鹏理想卷,真能卷得过不?
此刻大反转杀来。谁说“老国企新瓶装老酒”?东风奕派摆明了就是“不讲武德”,在技术上玩起了剑走偏锋。一句“我们是全球唯一有16000吨一体压铸设备的车企”,直接把特斯拉都拉来当参照物。2026年干固态电池、千伏高压快充、3.5米小转弯半径,这套组合拳打得业内哑口无言。尤其跟华为、宁德时代、百度、腾讯、Momenta合作,构成奕派+生态大联盟,这种资源整合,一下子让“单打独斗”的造车新势力们头皮发麻。
再看管理一体化“研产供销服”全链联动,市场的风一吹,企业就集体打喷嚏——反应速度追得上脉冲星。国内研发铁三角模式刚立稳脚,海外2000+网点铺开,做得比那些死磕内卷的新势力实用务实。“环保”也不是说着玩的10个全球战略市场结合中国文化标签本地化,这是“本地牛肉拉面加东北大酱”的混搭菜单——啥都能适地生根。
最狠还在于产品持续进化承诺,东风这一波可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跟你家交朋友,年年都送新功能推送。道理很简单把新能源“死板造”玩成“智能生态”,东风不是唱独角戏,是拉一帮“技术大哥”合伙搞事。你品品,这要是央企模式能真打出技术落地、客户满意“组合拳”,别说老牌新势力,连国际大厂都得回头看看招数是不是要学一遍。
故事发展到这节奏,一切都向着光明迈进了吗?牌桌下暗流涌动。行业老江湖们心里清楚,把技术“牛皮宣言”变成现实,路上坑可不少。新技术更新急,老百姓怕“买新不过三年升级换代”,担心自己成“小白鼠”。哪怕这家央企自信满满,一不小心也可能“高处不胜寒”,被用户吐槽“服务不到位”、产品BUG频出。
在全球化上,海外市场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产品产品全方位布局、网点两千、十国本地化,听着容易,仗着干爹出国打工都知道“文化适应”头皮发紧。政策、市场、文化、供应链,头一个没对上,就有掉队风险。历史上,多少先进技术兵败桑田?靠背央企不是金钟罩,关键的时候客户一句“不行”——所有“幸福大五座”“智能精品”都要见真章。
网上已经有人把东风模式拿来跟“蔚小理”对标,吐槽“央企的效率逻辑和新势力的产品思维本质矛盾”,要不咋说有些人吃不了“老大锅”,非要单干。这场博弈,立场之争愈发明显一边希望央企用资源和责任压制行业乱象,一边担心新势力模式变成“变味儿的新官僚”。而对普通人来说,喊口号谁都会,关键还是看真金白银买到的东风车——“到底行不行,不到用车那天谁也不敢信。”
讲真,这波“央企新势力”出牌方式,真是让人五味杂陈。咱不否认人家后备力量足,专利满天飞、技术溜得像鲤鱼打挺,啥AI智舱、快充电池、行业联盟,玩得都叫人心动。可老实讲,一个企业嘴上千遍“用户第一”,真到关键时你能保证每一声呼唤都10分钟响应1小时闭环?隔着屏幕都感觉“上班秃头”的电话客服快被逼出大气层。还有那一堆革命性技术,成套路数熟,能不能每个用户都用得稳妥?别光追着特斯拉“灯下黑”,自个儿屁股也要擦亮。再说海外扩张、国内布局、合纵连横,这局看着牛叉,步步都是考验。用户不是领导,车卖得出,体验跟得上,才是真财实料。别到头来变成“光说不练假把式”,让用户成搬运幸福口号的搬砖工,岂不尴尬?
说了这么多,合着“央企新势力”东风奕派发誓要把豪车技术、用户体验和创新服务一锅端,都融成“幸福大五座”。但问题来了——到底是“铁牌央企真升级,幸福踏实落地”,还是“口号满天飞,用户成实验小白鼠”?你觉得大平台出马靠得住,还是小而美的新势力更心贴心?欢迎各路神仙留言开怼,你的态度,可能就决定中国下一代车市大局走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