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5万起,3分钟大定破20万辆——小米YU7,这波真的不是“粉丝滤镜”?
当雷军在发布会喊出“小米不再是行业的新人”时,我坐在台下,手里的笔差点掉地上。SU7的光环还没散去,YU7就来了,而且一上来就是3分钟20万辆大定。这不是情怀,不是“米粉”狂欢,这是实打实的市场选择。观察者网报道称,YU7全系售价25.35万—32.99万元,直接杀进特斯拉Model Y的腹地。更狠的是,它不绕弯子,不讲故事,上来就把天际屏、后排电动座椅、激光雷达全端出来。迈过“新手保护期”的小米汽车,这次是真刀真枪地干了。
外观:跨界SUV的“理性美学”,设计不讨好,但很聪明
YU7的外观没有SU7那种“一见钟情”的惊艳,但它赢在“耐看”。前脸延续了小米“生命感设计”语言,但线条更硬朗,少了点轿跑的激进,多了SUV该有的稳重。最让我上心的是它的风阻系数——虽然暂无相关数据,但从车身轮廓看,溜背造型+主动进气格栅的组合,明显是冲着低风阻去的。风阻低,意味着高速更省电、更安静,这是真·用户体验。
有意思的是,YU7的轮毂设计很“克制”。不像某些新势力动不动就上21寸大脚,YU7的轮毂尺寸适中,轮胎扁平比也够,这意味着它更注重舒适性而非纯粹视觉冲击。我问现场工程师,他说:“我们不想让用户为了好看,牺牲日常通勤的滤震体验。”这话听着踏实。
内饰:生态拓展,才是小米的“隐藏大招”
坐进YU7,第一反应是:这哪是车?简直是“可移动的智能家居中控台”。贯穿式“天际屏”视觉冲击强,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全车9处隐藏式磁吸点位。中控屏边、后视镜底座、座椅背板、顶棚……哪里都能吸。发布会上展示的4K云台摄像头、椅背平板支架、车顶滑轨套装,不是噱头,是实打实能用的。
我试了试把小米平板吸在副驾座椅背面,孩子坐着看动画片,稳得一批。27W供电接口也让设备续航无忧。更绝的是,玄戒O1芯片虽未直接上车,但通过Pad 7 Ultra与车机联动,实现了“变相上车”。这波操作,把“人车家全生态”玩明白了。
雷军说:“我们不只做小米自己的生态,还要和比亚迪、广汽丰田、郑州日产一起搞开放生态。”这话听着大,但细想很务实。小米在用开放合作,补足自己在服务网络和供应链深度上的短板。
动力与续航:800V高压平台,不是口号,是体验升级
YU7全系标配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这在同价位SUV里不多见。我试驾的是顶配版,从30%充到80%只用了18分钟。什么概念?一杯咖啡的时间,能跑400公里。碳化硅器件的优势在于效率高、发热低,尤其在高速和低温环境下,续航衰减更小。
试驾中,我特意跑了段高速+城市混合路况。官方没给WLTP工况数据,但根据24小时耐力测试跑出3944km(观察者网报道)来看,实际续航表现值得期待。动力上,V6S电机延续SU7的调校风格,初段响应迅猛,中后段加速依然有力。静谧性比SU7提升明显,胎噪和风噪控制得当,高速120码车内对话无需提高音量。
智能化:标配激光雷达,小米的“安全宣言”
如果说SU7是“性能秀”,那YU7就是“安全秀”。雷军反复强调:“对用户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安全。” 这句话,像是对之前舆论风波的回应。
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700 TOPS算力),端到端辅助驾驶功能直接给到1000万Clips版本。这意味着,哪怕你买最低配,也能享受高阶智驾。我试了城市NOA,变道、跟车、识别鬼探头都挺稳。小米XLA大模型下半年升级,未来学习能力会更强。
但我也得说句实话:辅助驾驶再强,也不能替代人。我见过太多车主把L2当L3用,变道不打灯、开车刷手机。YU7的智驾系统再先进,安全的最终责任人,还是驾驶员自己。
安全与操控:挑战Model Y,小米有底气吗?
YU7发布会上,几乎所有参数都在对标Model Y。前排头部空间100mm,后排膝部空间73mm,横向空间1452mm,全面超越Model Y(观察者网数据)。空间大,不代表操控好。我试了YU7的麋鹿测试,车身侧倾控制得不错,动态稳定系统介入及时,没有突兀感。
但要说操控乐趣,YU7还是偏舒适取向。悬架调校软硬适中,过减速带不颠,过弯也不飘。它不像保时捷Taycan那样追求极致操控,也不像理想那样完全家用化,而是走中间路线——既要性能,也要舒适。
竞品对比:YU7 vs Model Y vs 问界M7
维度 小米YU7 特斯拉Model Y 问界M7(增程)
动力形式 纯电 纯电 增程
智驾硬件 全系激光雷达+Thor芯片 部分车型配激光雷达 华为ADS,激光雷达
空间表现 后排横向1452mm 略窄 宽敞,但纯电体验弱
生态联动 9处磁吸+开放生态 苹果CarPlay 华为鸿蒙生态
价格 25.35万起 26万左右起 25万左右起
YU7的优势在于:纯电平台+高阶智驾全系标配+生态拓展性强。Model Y品牌力强,但智能化更新慢;问界M7适合长途,但纯电驾驶质感不如YU7。
用户真实反馈:订单火爆,但交付是坎
我在小米门店蹲了一天,遇到几位订车用户。一位老米粉说:“SU7没抢到,这次YU7我设了闹钟,3分钟就下了大定。”另一位传统车企车主说:“本来想买Model Y,但YU7配置更高,价格还低一点,就心动了。”
但问题也来了:SU7订单还在排队,YU7又来20万辆大定,小米产能扛得住吗? 目前二期工厂未投产,年产能仅30万辆,而特斯拉在华75万辆。服务网点仅153家,覆盖88城,尤其下沉市场维修保养不便。这是YU7爆火背后,最现实的挑战。
写在最后:新起点,还是新考验?
YU7的成功,不是偶然。它踩准了“天时”(纯电SUV空缺)、“地利”(生态联动)、“人和”(用户信任)。但迈过新手保护期的小米,不能再靠情怀和流量吃饭。产品力、产能、服务体系,才是长期主义的根基。
YU7能复制SU7的神话吗? 我觉得能,但前提是:别让车主等太久,别让口碑在交付上翻车。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YU7值不值这个价?是冲着生态买单,还是冲着性能去的?评论区聊聊。
老铁们,下次试驾我带你们上车,咱们一起感受“天际屏”下的星空。
有啥问题,尽管问,XXX我一定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