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F1:狂飙飞车》上映时,西班牙A-52公路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英超利物浦队的葡萄牙前锋迪奥哥·若塔和他的弟弟不幸遇难。据说,是弟弟驾驶着兰博基尼超车时,由于路况不佳导致车辆失控,冲破护栏飞出路外并爆炸起火。兄弟俩在大火中几乎被烧得无法辨认,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足球界。
在《F1:极速对决》中,有一个类似的情节。乔舒亚·皮尔斯想在蒙扎著名的帕拉波利卡弯道超过维斯塔潘,结果刹车踩得太晚了,车子失控,冲上了路肩,然后直接飞出了赛道,撞上了防护墙还起了火。所幸皮尔斯被救出来后只受了点小伤,不久后他又回到了赛场上。
为什么外表看起来速度超快、座舱露在外面的 F1 赛车,反而比超跑更安全?有人可能以为 F1 赛车因为财大气粗,所以在安全科技上舍得花钱。但实际上,F1 赛车的安全措施都是从一次次惨痛的事故中总结出来的教训。F1 赛车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可怕事故,这些事故才让车手们慢慢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不过,即使现在有这么多安全措施,还是有些无法预测、随时可能要人命的风险。
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其实是基于真实发生的意外事件改编的。
在电影《F1:极速赛车》中,有许多激烈的碰撞场景,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
在电影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角色桑尼·海耶斯,故意在比赛中开车乱撞,制造混乱。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出“安全车”,很明显,他是故意制造事故的。
桑尼·海耶斯和乔舒亚·皮尔斯在撞车事故中退出了比赛,而在最后一战中,乔舒亚·皮尔斯又和汉密尔顿因为撞车一起退出了比赛。
3、两次最严重的撞车事故:一次是在1990年代的一场比赛中,桑尼·海耶斯的车撞得非常严重,冲出了护栏还起火了,他伤得很重,F1赛车生涯也结束了。还有之前提到的乔舒亚·皮尔斯,在蒙扎那次也是撞得非常厉害。
这三种撞车事故,在F1赛车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真实的情况比电影里的情节还要奇特。
2008年新加坡大奖赛时,车队的老板们后来查出来,主要是弗拉维奥·布里亚托利和技术头帕特·西蒙兹,让二号车手小尼尔森·皮奎特在比赛的某个圈数和弯道故意撞向路边的防护墙。
很久以前,在1990年的日本比赛中,“车神”塞纳故意撞了“教授”普罗斯特一下。结果,他们俩都不得不退出比赛,而塞纳也因此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那一年的总冠军。
第二种情况是“两败俱伤”,就是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通常发生在两位车手都全力以赴、毫不留情的时候。2021年,梅赛德斯奔驰车队的汉密尔顿和红牛车队的维斯塔潘为了争夺冠军,在F1赛场上演了两场激烈的对决。
在2021年的英国大奖赛中,汉密尔顿在九号弯道不小心撞上了维斯塔潘的赛车右后胎。结果,维斯塔潘的车失控了,冲进了砂石区,然后猛地撞上了防护墙。当时,他受到的冲击力相当于51个重力加速度。同年在意大利的蒙扎赛道上,维斯塔潘的赛车在过路肩时失控了,直接从汉密尔顿的车顶上压了过去。慢动作回放真的非常吓人。幸好有Halo装置保护,否则维斯塔潘的车可能会直接碾到汉密尔顿的头上。
这就是赛车比赛中常见的“突发碰撞”,它比其他类型的事故更令人惊恐,因为它发生得非常突然,车手在比赛中根本无法预料。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F1赛事在安全措施方面做得相当好,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
第三种情形就是那些让人痛心的大事故,结局通常是伤重不治或重伤。
1994年的那个周末,圣马力诺大奖赛正在举行。到了周五的练习赛,巴西的鲁本斯·巴里切罗开着乔丹赛车,速度非常快,大约是每小时225公里,径直冲向瓦里安特·巴萨弯。结果,赛车撞上了路肩,一下飞了起来,失去了控制,撞上了轮胎墙最上面的防护网,还翻了好几个滚。
那个周末,F1比赛真是出了大问题,没有人比这更糟糕了。事后,国际汽联(FIA)赶紧采取了一些措施,让赛车变慢一些。他们的办法是:发通知让引擎少进气,这样马力就小了;还简化了赛车的前后翼,让赛车拐弯时速度变慢了;又在赛车底盘下面加了个“挡板”,把底盘抬高,限制了地面效应。此外,有些赛道的高速弯也赶紧加上了临时减速弯。
1994年圣马力诺大奖赛时,F1赛车已经跑了44年。从80年代开始,赛车设计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用上了碳纤维单体壳,这样在重大事故里死人的情况就少了很多。这让大家觉得“F1好像变得安全多了”,但实际上这只是种错觉。
1994年伊莫拉赛道发生的悲剧,通过电视直播让全世界的观众都感到震惊,美好的幻想瞬间破灭。这件事不再只是体育圈的小道消息,迅速成为全球各大报纸和电视台的头条新闻。F1赛车也因此被贴上了“危险运动”和“现代斗兽场”的标签。F1的名声大跌,赞助商纷纷撤资,车手们也感到非常不安。更严重的是,意大利检察官开始调查威廉姆斯车队、赛事组织者和赛道设计者,怀疑他们可能涉及过失杀人罪。
这个比赛的商业价值非常高,赚钱是大家最关心的。只要比赛不出大的问题,不会引起大麻烦和资金损失,从国际汽联到比赛主办方都不想费心去提高安全措施。只有出了大问题,比赛的安全水平才会提高。
"安全稳定的美好时代"
我周围的朋友都不见了,那些曾经和我一起参加赛车比赛的高手们,也都一个个离开赛场了,都不在了。——3届F1世界冠军杰基·斯图尔特爵士如是说。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F1赛车的安全性几乎为零。当时赛车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但有些车手竟然不系安全带,头盔也只是随便戴一下。赛道周围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医疗救援队伍也不在场,工作人员甚至没有穿着防火服。从1950年到1974年的24个赛季中,有16名车手在世界锦标赛的周末赛事中不幸丧生,包括练习赛、排位赛和正式比赛。
1973年,三冠王杰基·斯图尔特在看到队友弗朗索瓦·西福特在美国大奖赛练习赛中不幸去世后,心里感到非常难过,于是决定退役。从那时起,他就一心致力于提高F1赛车的安全性。在赛车生涯中,他还亲眼见证了好友约亨·林特和吉姆·克拉克因事故离世。
通过他的辛勤工作,赛道增加了护栏和缓冲区,规定车手必须使用六点式安全带,赛车上也要配备灭火设备,车手还需佩戴防火头盔和穿着防火赛车服。他还创建了一个车手组织,并在赛道旁设立了移动医疗中心,确保有顶尖外科医生和专业救援团队随时待命,同时准备了直升机以便快速将伤者送往顶级医院。后来,他还设计了在赛道出现问题时使用安全车和虚拟安全车来引导赛车减速的方法,这些措施构成了现今F1安全系统的基石。
这个系统帮了很多赛车手的大忙,让他们捡回一命。比如1976年尼基·劳达在纽博格林赛道出的那次事故,还有1990年马丁·唐纳利——电影角色桑尼·海耶斯的灵感来源之一——在西班牙大奖赛遭遇的意外。
塞纳和拉岑伯格还是没能被基本架构救回来,F1 赛车的安全保障还需要再加强一下。
在1994年的伊莫拉比赛中,拉岑伯格因为撞车导致颅底骨折不幸去世,这让我们意识到赛车手们的脑袋多么容易受伤。到了2001年,NASCAR赛车界的车王戴尔·恩哈特也因为同样的原因——颅底骨折,在一场事故中离世。这两件事告诉我们,除了头盔,我们还得想办法保护车手们的头颈。
私家车保护司机和乘客的头部和颈部主要依靠安全气囊。通常情况下,驾驶员会系上三点式安全带,但在发生碰撞时,上半身仍可能向前冲。这时,安全气囊就会发挥作用,在驾驶员和硬物如方向盘或仪表盘之间迅速弹出,减轻头部和胸部的撞击。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共同协作,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在F1赛车中,车手被紧紧地绑在硬实的碳纤维座椅上,使用的是一种非常紧的六点式安全带。如果发生碰撞,车手的身体几乎无法移动,被牢牢地固定住。因此,F1车手最担心的并不是身体撞向方向盘,而是身体固定不动时,头部因惯性猛然前冲,这可能导致颅底骨折,那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安全气囊用完就不能再用了。它依靠爆炸物瞬间弹出,弹出后里面的气体就会散掉。在F1赛车这种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可能会连续撞击多次。而安全气囊弹出后,不仅可能阻挡驾驶员的视线,还会减少逃生的空间,因此不适合用于F1赛车上。
HANS系统就这样出现了,它的主要任务是控制车手头部在车体移动时的晃动。这个系统通过坚固的带子将头盔和车手肩部的项圈连接起来,确保在发生碰撞时,车手的头部和身体可以“一起慢慢停下来”,而不是全部由脖子承受冲击。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梅赛德斯-奔驰和HANS系统的发明者——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生物力学专家罗伯特·哈伯德教授,联手解决了舒适度和成本的问题。从2003赛季开始,F1规定所有车手在比赛中必须佩戴HANS系统。
从那以后,F1赛车比赛中再也没有发生过因为头部撞击导致骨头破裂而丧命的事故了。
昨天的事感觉就像昨天刚发生的,又来了一遍。
在日本站的比赛里,台风“巴蓬”让赛道变得非常湿滑。比赛进行到第43圈时,车手艾德里安·苏蒂尔的车子打滑冲出了赛道。赛事组织方赶紧举起了双黄旗,并派了一辆大型吊车去处理苏蒂尔的车。结果才过了一圈,朱尔斯·比安奇开着玛鲁西亚赛车在同一个地方也打滑了,高速冲出赛道,直接撞上了正在吊车的吊车底部。这次撞击就像是一辆高速的F1赛车撞上了一辆超级重的大型工程车。碰撞的角度和位置都非常糟糕,让比安奇的头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最终他得了“弥漫性轴索损伤”,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脑伤。
比安奇的意外让大家意识到,当时的安全措施还有不足之处:即使配备了HANS防护系统和坚固的头盔,如果赛车手的头部直接撞到大型物体,比如吊车或飞来的轮胎,仍然可能严重受伤。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直到那次严重的事故后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2009年的F2比赛中,亨利·苏提斯不幸被前面赛车飞出的车轮砸中头部,最终不幸去世。同年,在F1匈牙利大奖赛中,法拉利车队的马萨也遭遇了严重事故。他被前面车辆掉落的避震器以每小时280公里的速度直接穿透头盔,瞬间昏迷不醒。随后,他以每小时150公里的速度撞上了轮胎墙。避震器的弹簧甚至嵌入了他的头骨中,脑震荡非常严重。医生为他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手术,从他眼窝中取出了一块骨头碎片,最终他保住了性命。当时,这些可怕的事故都被认为是“不一定致命”的意外。
比安奇的那场意外让所有人感到无比震惊,这件事也让大家意识到,赛车安全系统必须赶紧升级。于是,Halo驾驶舱保护系统就被研发出来,并且很快成了强制装备。Halo这个东西,大家还给它起了个外号叫“人字拖”,因为它就是在赛车的驾驶舱上面装了一个像T字形的钛合金架子。这个架子用的是飞机上那种特别高级的5级钛合金,虽然看着只有7公斤重(现在稍微重了些,有14公斤了),但它能扛住12吨重的东西压下来都不变形。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挡住或者弹开那些可能飞到车手头上的碎片和大物件。虽然装了它会让赛车变得更重,还可能稍微挡住车手的视线,但从2018年开始强制使用后,Halo已经在好几次重大事故中救了车手的命,真是个了不起的设计。
2017年,比利时赛车大赛上,赛车手夏尔·勒克莱尔,比安奇的徒弟,遭遇了一次惊险的事故。他的车子被失控飞起的费尔南多·阿隆索的车子直接撞上,但多亏了Halo装置,他安然无恙。到了2021年,维斯塔潘开车时压过了汉密尔顿的车子,还有2022年英国大赛上,周冠宇被拉塞尔的车子顶翻了,但这两位车手也都平安无事。起初,车手和车队对Halo装置不太满意,但现在看来,它确实非常重要,一次次保护了车手们的安全。
在2020年的巴林站比赛中,哈斯车队的罗曼·格罗斯让能够安全脱险,全靠F1现在所有的安全技术手段在那次比赛中发挥了作用。
比赛刚一开始,格罗斯让开的哈斯车在第一圈里不小心碰到了科维亚特的车。这导致两辆车都失去了控制,以超过2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狠狠撞到了路边的金属栏杆。这一撞非常猛烈,车子直接被撞成了两半,汽油也漏了出来,瞬间就引发了一个大火球。
幸亏有了这些安全措施,他只是手和脚踝受了点烧伤,没生命危险。跟1994年那场让F1名声受损的事故相比,2020年格罗斯让的那次事故反而成了F1的免费宣传。这次事故让大家看到,F1的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也进一步推高了它的商业价值。再看看2017年,自由媒体集团花了44亿美元从伯尼·埃克莱斯顿和CVC资本手中买下F1,而现在,F1的总价值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
然而,实际情况真的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完美无瑕吗?
生死攸关,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决定命运。
格罗斯让出事后,大家都说F1的安全措施做得不错,但当时也在场上的四届F1冠军维特尔却有不同的看法。
这事儿真不该发生,护栏本来应该把赛车挡开的。我不明白赛车怎么就直接撞进去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立马就着火了。看起来是护栏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得好好查查这事儿。
那时候,格罗斯让撞上的防护栏是那种常见的钢护栏,叫Armco Barrier。赛车不小心以小角度碰到这种护栏,因为护栏硬滑且呈W形,赛车就会顺着护栏滑过去。滑行时,赛车和护栏之间的摩擦力会让赛车慢慢减速,好像有个力量在指引赛车回到更安全的地方,或者让它稳稳地停在赛道边上。
全部评论 (0)